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方言札记:吹堂灰找裂马缝

2018-1-11 10:44| 热度:11185 ℃ |作者:何平|来源:胜宝应真|我要投稿

“吹堂灰找裂马缝”是宝应人常说的一句俗语,说的是没事找事,挑毛病,吹毛求疵,与“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差不多。这句话还有一个言外之意是这样做是徒劳无功的愚蠢行为。据说这句话的由来是出自一个传说:位于安徽明光市柳巷镇浮山灵岩 ...
  “吹堂灰找裂马缝”是宝应人常说的一句俗语,说的是没事找事,挑毛病,吹毛求疵,与“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差不多。这句话还有一个言外之意是这样做是徒劳无功的愚蠢行为。

  据说这句话的由来是出自一个传说:
  位于安徽明光市柳巷镇浮山灵岩寺北侧陡峭石壁上,有一条长约二十米、宽约五米的天然大裂缝,如刀劈状,深不见底,直没淮水。有一年夏天,天降暴雨,雷鸣电闪中,忽见淮河水面上由东向西飞奔一匹白马,上坐一人,银盔银甲,貌若天神。而这马行至裂缝旁,突然坠入缝内,杳不可见。雨停后,人们来到缝口处寻找,人马踪迹皆无。于是,此裂缝便称为裂马缝。
  以前到处都是土地、田野,到了春天,如果一段时间不下雨,再刮起风来,土地、道路的表面上的尘土就会飞扬起来,落到人家屋内的堂屋里,堂屋的门一般是不关的,堂屋里会有许多落入的尘灰。我想,之所以称堂灰,大概是这个原因。
  堂灰,当然是很细小的灰尘、尘土。那么大的缝,那么大的马,都找不到了,那肯定不是小小的堂灰所能掩盖的;从另一个层面说,堂灰能掩盖的缝,充其量是个小小的缝,又怎么可能是让马都陷落无影的呢?
  我不知道这句话流传的范围有多广,但柳巷镇位于淮河南岸,与江苏隔河相望,和五河、泗洪、盱眙三县毗邻。而盱眙的部分地区在古代也是宝应的疆域,所以这句话的来源似乎可信,因为都是在一个区域之内。
  我在翻看自己中学时代的日记时,发现了一则可以说是“吹堂灰找裂马缝”的事。
  那是1964年12月5日的日记,那时我上初三的上学期,日记中写道:
  今天语文课朱老师说1964年10月15日《解放日报》上有李义生的一幅画,反着看有许多坏处:(1)枪口对着天安门;(2)皮靴想踢翻天安门;(3)天安门上无红旗;(4)在“介石”、“江山”、“万岁”等字。现此人已逮捕,是现行反革命。现在阶级斗争多么激烈!
  这件事我差不多都忘记了,看到日记还是可以回忆得起来的。记得后来大家都纷纷在一些图画上找隐蔽在中间的所谓“反标”。有人发现“飞马”香烟上有“中正”的字样,也有人在一张女人画像的头发中找到反动标语。那时这样做好像是阶级斗争观念强,革命警惕性高的表现,不少人都乐此不疲。
  这就是“吹堂灰找裂马缝”,是一种很无聊也很可笑的行为,但后果却很严重,让不少人吃尽了苦头。
  “文革”中这种“吹堂灰找裂马缝”的行为得到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用做批斗人打击人的武器。
  从前的生活中,堂灰是很常见的,而现在城市里很少见到裸露的泥土了,堂灰的来源也少了,在人们的话语中可能也很少提到“堂灰”这个词了。
  宝应话中还有一个与“堂灰”有关系的俗语,“卵子掳堂灰玩大了的”。小孩子穿开裆裤,坐在地上玩,男孩的小卵蛋上就会沾上泥土,这句话是形容两个人是总角相交,从小的朋友,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发小”。现在的孩子当然也不会玩得浑身都是泥土了。
  堂灰没有了,但愿“吹堂灰找裂马缝”的事也绝迹才好。
  附录:
  有人也许好奇,关心那位李义生先生的后来,我就摘一篇网上的文字吧。
  1964年10月15日早晨,时任《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第二总编的王维,接到报社急告,当天的《解放日报》出事了。这天《解放日报》头版上有张插图,画的是一位解放军战士手持钢枪守卫天安门。可画面的左上角,莫名其妙伸出一只穿皮鞋的脚来,朝着天安门“踢”去。读者的抗议电话,铺天盖地涌来了。
  报社一分钟也没敢耽搁,紧急调查所有当事人。那是前一天晚上,新华社发来重要通讯,报社决定放在头版发表。为了渲染效果,请报社的美术编辑李义生,为这篇通讯配插图:“站在天安门,放眼全世界。”画面上怎么会出现这么一只“脚”?调查发现,原稿上并没有“这只脚”。原来,车间一位工人制版时不当心,把《支部生活》一张插图局部,叠到了这幅画的上面,于是“一只穿皮鞋的脚”便伸到了天安门的城墙上。
  事情水落石出。当天就有了结论:一、事故是工人误操作所致。二、此事与美术编辑李义生无关。三、工作流程有严重漏洞,要举一反三,以杜绝此类事故再发生。
  几天后,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石西民打电话到报社询问此事,并要求报社以书面形式向上海市委上报。事故已经查清了,然而并不知情的社会舆论却热闹起来了。各种谣传不胫而走,通讯员纷纷来问记者,《解放日报》是不是出事了?李义生是不是逮捕了?读者打来的电话,让接线员忙得晕头转向。
  当时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每个人的心绪都很紧张。怎么给读者一个澄清?当时报社夜班负责人陆炳麟同志出了个主意,让李义生再为报道配画,读者看到他的名字,“逮捕”的谣传就会不攻自破。几天后,一幅“木工修船”的插图见报。
  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有人“火眼金睛”,从“木工修船”图里看出了作者丧心病狂:画面上的那个船舵,如果遮住一部分的话,很像个“中”字;木工用的锯子,如果去掉一部分的话又像个“正”字,拼起来就是蒋介石的名“中正”。而在满地的刨花里,硬是认出了“陈毅”、“贺龙”字样。如此,反动派头目把革命家刨成碎片践踏在地,居心何其毒也……没有什么能比政治谣传飞得更快。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时,有人把《解放日报》和一封“举报信”寄给了中央。不久批示下达上海,要求上海市委彻查此案。12月的一天,王维接到通知去上海市委向石西民同志汇报情况,进门看见有两位“公安”已然在座。还没说几句话,当时的上海市委候补书记、常委张春桥进来了,一见到王维,劈头盖脑就是训:“那么多人都说李义生是反革命,就你不相信。你想一想,到底是思想右倾,还是故意包庇?”说完甩手就走。
  1964年12月18日,李义生在报社被公安人员押送上海第一看守所。专政机关全盘接手此案,不久经一批所谓专家精心“甄别”,在李义生约130幅已发表的插图中查出50余幅“有问题”。为帮助广大群众擦亮眼睛,在解放日报社举办专场“黑画展”,里边不仅有“脚踢天安门”、“刀刨陈毅、贺龙”,在一幅忆苦思甜画里的青花瓷破坛上,找到了“国民党党徽”;在一幅商店开业插图的花布上,发现了民国国庆的“双十”字形……“丧心病狂李义生,在党报上利用绘画反革命,铁证如山!”
  《解放日报》党委终于向上海市委交出了一份“深刻检讨”。该“检讨”很快被转发全上海市部委办,上面还加了个按语。王维记得很清楚,第二年春天,石西民同志调往中央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他到《解放日报》辞行时还问起李义生案件,说:“我在上海处理过许多事情,但对李义生这件事,心里一直不踏实。”
  1969年5月31日,关押了4年半的李义生走出看守所。随后的9年里,他“躲”进了报社总务科,发文具、修门锁、卖饭票。
  1978年,“文革”结束不久,在总务科已经干了9年的李义生,去大礼堂参加全报社大会。因为迟到了,只有靠近主席台的前排还有空位子,李义生硬着头皮坐上去。这是王维重返报社出任党委书记兼总编辑的第一次全体职工大会。王维一眼看到前排的李义生,他猛然用手势打断会议主持人的讲话。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全场屏息敛气。“李义生同志,”王维挪过话筒凝重地说:“你的那个案子,是个典型的冤案。那时候,我们报社领导没能顶住上面的压力,让你受苦了,蒙冤了。今天在这里,我王维当着全报社同志的面,正式向你道歉!”
  事隔30多年之后,笔者在电话里问李义生,当时听了什么感觉,他想了想,说出4个字:“泪流如注”。
  作者:何平;胜宝应真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