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名人 查看内容

状元王式丹及其“宝应王氏”家风

2018-10-24 09:32| 热度:13011 ℃ |作者:王强|来源:宝应日报|我要投稿

今年农历八月初六,是宝应历史文化名人、清康熙状元王式丹逝世300周年纪念日,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扬州家风展示馆瞻仰一代乡贤。只见展厅西首“爱国爱家,竭忠尽孝”,宝应王氏“惟愿子孙辈宣力国家”的大字迎面扑来,王式丹、王懋 ...

状元王式丹及其“宝应王氏”家风

王强

  ▲王式丹像

  今年农历八月初六,是宝应历史文化名人、清康熙状元王式丹逝世300周年纪念日,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扬州家风展示馆瞻仰一代乡贤。只见展厅西首“爱国爱家,竭忠尽孝”,宝应王氏“惟愿子孙辈宣力国家”的大字迎面扑来,王式丹、王懋竑与古代先贤谢安、史可法、洪亮吉,近代先驱朱自清,革命先烈江上青、许晓轩等仁人志士并列其中,这既是对王式丹个人道德情操的褒扬和赞许,也是对宝应王氏家风世代恪守传承的肯定与推崇,为了彰显一代先贤修身报国的道德情怀和历代相传的家风懿行,笔者不揣谫陋,对状元王式丹及其“宝应王氏”家风作一简要述略:

  王式丹,字方若,号楼村,江苏宝应人,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二十日,始祖王德全明初以军功归附,自苏州迁居宝应白田,后人称白田王氏。祖父王有容好学不倦,随东林学派领袖顾宪成、高攀龙两先生讲学东南,提倡身体力行。康熙二年(1663),七十八岁的王有容被选为江西泰和县知县,其子王凝鼎阻其行。王有容说“不然,余志存利物,今得作亲民官,敢以老辞耶?”并一再表明心迹,“每诵《为宰·问政》诸章、《循良列传》,有感于中,尊闻行知,此正其时”,“勉借一官,以证体用合一之学”,“必不苟图温饱,冒躐犯讳,敢暴腹心,用公指视”,“古人不能学而愿学,惟矢志之在余;廉吏不可为而必为,愿神明之鉴我”。王有容治泰和县一年,却耗羡(指赋税的加耗部分,比雍正皇帝推行耗羡归公早行了六十年),薄徭役,修葺学宫,最后,累死在泰和县知县的任上。临死前王有容的遗言是:“大丈夫马革裹尸。余死于官,不足憾,但勿以欲厚殓之故,累我生平足矣!”王有容去世后,“邑之人唁讣,悉罢市,受恩深者至奔赴号恸不已”,崇祀名宦祠。

  王式丹的父亲王凝鼎,康熙九年(1670)贡生,候选儒学训导。时宝应叠罹水患,百姓流亡载道。王凝鼎向县令孙蕙进呈数万言,以期解百姓倒悬之苦。其中《请申水灾书》、《论旱蝗异灾书》、《请申蠲赈书》、《请比高、兴求协济河夫书》、《募纤夫书》、《论建子婴堤书》等,孙蕙一一听从,申请施行,灾民得以休养生息。

  受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王式丹从小就树立起济世利民的志向和情怀。九岁即撰写文章,十多岁应童子试,获全县冠军,二十八岁补博士弟子员,即名震大江南北。江苏巡抚宋荦辑《江左十五子诗选》,以王式丹为第一。

  尽管王式丹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仕途并不通畅,其一生更是波澜曲折、悲喜交加。值得一提是,王式丹虽“羁穷困苦,而不肯为号寒啼饥之语”,对未来始终充满乐观的信念。他在一首《芍药》诗中吟唱道:“开时不用嫌君晚,君在青云最上头。”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时人遂称之为“王芍药”,后王式丹大魁天下,竟与该诗意巧合。

  康熙四十二年二月,王式丹以其五十九岁高龄连捷会元、状元。殿试时,王式丹卷列第五,康熙皇帝指名阅读会元王式丹试卷,读后大加称赞,问群臣,“此卷作卷头,天下人服否?”群臣皆对曰:“无有不服者”,遂拔置一甲一名,后人称之为“白头状元”或“天下人服”的状元。王式丹的状元及第,让普天下贫家子弟看到了理想和希望,一时成为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

  王式丹考取状元后立即被授于翰林院修撰、武英殿副总裁等职,先后参与修纂《皇舆图表》、《佩文韵府》、《一统志》、《朱子全书》、《渊鉴类函》等多部典籍,并分校二十一史,成绩斐然。仅《渊鉴类函》一书就有四百五十卷之多。清代著名学者焦循在《扬州足征录》卷四中记录了王式丹勤奋忘我工作的情景:“凡修纂之书,皆援据奥博,考核精密,遇缺残舛讹,必旁证索引,摘疵证伪,且亲自抄录,不肯一毫苟且。”凡大撰作,同馆皆推之,无一不拱手叹服,康熙皇帝多次给以奖赏,王式丹对清康熙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虽然成绩斐然,工作勤勉,但由于封建官场的腐败加之同僚的嫉贤妒能,王式丹在翰林院十年未曾升迁,其一生的抱负和才华更是得不到应有的施展和任用。康熙五十一年,王式丹被免职还乡,此时他身无十金,宅无一椽,只能僦(租)屋邗江,面对前来慰问的亲朋挚友,王式丹并不后悔,“某以微末,蒙上厚恩,无丝毫报答,今又蒙恩罢归田里,自度犬马齿衰,不复能效用,惟愿子孙辈宣力国家,以当衔环结草之报,他无所计也!”,“吾本寒素诸生,声伎之奉,宴游之乐,所未尝有也。惟训诲后生子弟,庶几有所兴起,俾前人读书一脉不至断绝耳!”,表现出一代乡贤的崇高品德。

  康熙五十七年(1718)八月初八日,王式丹病逝家中,享年七十四岁。侄儿王懋竑在《翰林院修撰楼村王公行状》中对王式丹一生的道德操守与学术成就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于富贵贫贱,毁誉休戚,不一动其意。贤愚愿险,一以诚信待之”,尽管一生贫困,却“忧时悯俗,常有利济及物之思,其忠厚恻怛之意出于至诚”;其“为古文词不为摹仿,而自有清韵,云行水流”“至于藻思绮合,葩采横流,徐、庾、王、杨,遗风未坠,近世以文章自名者未能过也”。王式丹为世人留下《王楼村稿》一卷、《楼村诗集》二十五卷,诗词1989首。

  1998年,由江泽民总书记亲为题签、赵朴初任总顾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扬州历代诗词》收录王式丹吟咏扬州诗词35首。1999年,宝应县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的《历代名人咏宝应》一书,收录王式丹吟咏家乡诗词6首。分别是《白田怀古》《自高黎王城行大雪中四十里过云山访友人山庄》《题陆舫》《次韵刘雨峰再东阁》《泛纵棹园》《二烈士祠》。王式丹通过对宝应白田的讴歌和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2014年,北京市东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编辑出版的《古代英烈廉政诗词集粹丛书》收集王式丹《楼村诗集》中歌咏岳飞、于谦、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诗词,作为广大党员、公务员进行廉政建设和爱国主义的教材。

  除了文学、诗词成就外,王式丹还工书善画,精通医术,著名文学家、乾隆五十五年(1790)榜眼洪亮吉为其医学著作《灵痘录》书作序。

  王式丹平时十分重视对子孙家风的教育,长子王懋谌,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候选知县,工诗文,犹擅长古乐府,著有《岸堂诗文集》。次子王懋讷,康熙三十八年举人,授武英殿纂修,历官直隶青州、乌程县知县、知州,《宝应县志》称有亮绩。著有《聊存稿》、《抑夫诗文集》。

  侄儿王懋竑,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历官安徽安庆府学教授、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王懋竑精研理学,身体力行,一时有“小朱子”之称。著有《朱子年谱》、《白田存稿》、《读书记疑》、《白田续稿》等。去世后,崇祀乡贤祠。

  长孙王箴舆,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授武英殿纂修。历官河南临漳、渑池、洛阳知县,卫辉府知府。《宝应县志》称多惠政,在官卫辉府知府的任上,曾帮助地方兴建泉源书院。王箴舆工诗文书法,著有《孟亭编年诗》、《木清阁文稿》等,为时任江宁知县的著名诗人袁枚纂《江宁县志》二十六卷。

  王式丹教育儿孙的家训、格言很多,其著名的有:“汝辈藉先人余荫,幸列仕藉,为州县官,必勉为清白吏,砥节首公,以无负泰和公(祖父)之遗教。且吾受国家厚恩,无以报称,是在汝辈,夙夜匪懈,靖共尔位,以申吾未竟之志。无或因循,少有旷职,使吾有遗恨也!”

  “古人嘉言懿行,《经》《传》所载多矣,汝辈宜勉力效之。力量有大小,成就有高下,不必其同,若夫吾家祖父相传忠厚之绪,则万万不可失也!”

  “吾辈家居,无力可以及人,只一日间行得几件方便事,说得几句正经话,即是见在功德矣!古人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语当书绅也!”

  在王氏家风的传承影响下,一代代王氏后裔出任州、县学官或地方官员,他们始终牢记先祖遗训,知行合一,济世利民;清贫自守,薪火相承,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为家乡赢得了赞誉。如王式丹曾孙王嵩高,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官湖北利川知县、天津同知、广西平乐府知府。在知县任上,捐俸维修位于湖北孝感市应城的千年古学宫,捕获全境盗匪。王嵩高亦是著名学者,曾主持并主讲扬州安定与乐仪书院,帮助家乡宝应创建画川书院。

  王箴传,王懋竑次子,字洛师,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官国子监典簿,著有《洛师文集》,先后教导、培养了近百名青年才俊,经学大师刘台拱(刘宝楠叔父)就是王箴传的嫡传弟子。

  王希伊,王懋竑孙,王箴传长子,字耕伯,号在川,乾隆六年(1741)举人,历官陕西白水县知县、江苏青浦县教谕。在白水知县任上,里甲粮数多寡不均,里长因缘为奸。王希伊为之截长补短,裁革陋规。王希伊还创建彭衙书院,与诸生讲学,续修当地县志。离任后,士民为之建祠设位,塑像瞻拜。其匾曰:“民不能忘”。去世后,白水士民再次遣人送匾致祭。匾再书:“民不能忘”,挽联云:“六载鸿恩留白水,百年遗爱寄甘棠”。嘉庆七年(1802),入祀名宦祠。著作有《彭衙存稿》、《清白堂存稿》。

  王凯泰,王式丹六世孙,字幼轩,号补帆,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历官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福建巡抚。在广东布政使任上,裁汰陋规,核减厘捐,复兴书院。光绪元年,王凯泰根据当时形势需要,移巡驻台,处理台湾事务,因积劳及瘴疠致疾,以身殉职。王凯泰去世时,清贫难以归葬,朝廷特赏赐恤金以治其丧,予谥“文勤”,并于当地台湾、福建福州、家乡宝应三地建祠纪念。

  万古流芳昭祖德,千秋垂泽纪宗功。扬州家风展示馆里关于一代乡贤王式丹“惟愿子孙辈宣力国家”忠于国家的家训家风,在不断激励和鞭策着王氏后人报效祖国,不忘先德,世代传承。

  参考书目:

  《清史列传》、《扬州府志》、《宝应县志》、《厚庵存稿》、《楼村诗集》、《白田草堂存稿》、《清白堂存稿》、《王文勤公自订年谱》《宝应白田王氏小湖公本支世系图》。

  楼村诗集封面

  扬州家风展示馆

  王式丹书法大雅集

  (宝应日报)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