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百年中国经典影片《柳堡的故事》拍摄记

2013-5-15 17:11| 热度:9107 ℃ |我要投稿

《柳堡的故事》对于老一辈电影观众来说,是一部非常令人回味的影片。这部描写男女爱情的军事题材作品在那个时代不多见,也很难得。《柳堡的故事》是军旅作家石言创作的小说。写的是:抗战时期,新四军进驻一个名叫柳堡的村子,村里有一位 ...
  《柳堡的故事》对于老一辈电影观众来说,是一部非常令人回味的影片。这部描写男女爱情的军事题材作品在那个时代不多见,也很难得。
  《柳堡的故事》是军旅作家石言创作的小说。写的是:抗战时期,新四军进驻一个名叫柳堡的村子,村里有一位漂亮的女孩子叫二妹子。一位名叫李进的新四军副班长住进她家后与二妹子产生了感情,两人的事后来被领导发现了。按照部队纪律战士是不允许谈恋爱的,李进在指导员的开导下只好服从命令,暂时中断了与二妹子的联系。不久,部队上前线,李进与二妹子将爱深深地埋在心底,忍痛分手。几年后李进所在部队又经此地,已经升为连长的他去找二妹子,得知二妹子自部队走后参加了游击队,还入了党,成为一名干部,并且一直在等着他。两人在当年约会的地方又重逢了。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柳堡的故事》最初发表在南京一家刊物上,很获读者的好评。南京军管会文艺处长赖少其、剧作家沈西蒙以及作家黄宗江看了后都感到这个是拍电影的好本子,便找到石言合计将它改成剧本,并由黄宗江与石言完成这一改编。
  在改编过程中,有人提出在战斗生活中,军人与地方姑娘之间谈恋爱违反了军队纪律,应当予以批评。还有人索性这样说,军事影片中不应当出现谈恋爱的镜头。其实,在小说发表后,这种批评就已经开始了。上述种种意见使石言和黄宗江的改编工作陷入困境,好在当时中宣部主管文艺的周扬在关键时刻支持了他们。周扬在看了小说后很是欣赏,同时也指出了小说立意的不足之处。周扬认为,小说经过改编应该是可以搬上银幕的。他在批示中表示:军队作品并非不能表现爱情,而在于如何表现,“戏中最最关键的一点是部队的纪律,特别是军民关系方面的纪律问题,如果这恋爱是发生在部队和驻地居民之间的话!同时又是在紧张的残酷的战斗环境中,像恋爱这类属于个人情感个人幸福的事,就不能不退到生活的极不重要的地位中去。因此在表现这个题材的时候,不要只表现一种纯洁的、真正的、高尚的爱情,而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安置在生活中的适当位置上。如果这个位置没有摆上,那就要成为不正确的,不真实的了。”
  周扬的指示使黄宗江和石言茅塞顿开。他们为作品确立了个人利益要服从革命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但归根结底个人利益与革命利益是互相结合的构想。于是他们让二妹子的命运与新四军的来去、对敌斗争和胜败,始终紧密相连,使之与李进的爱情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李进也被塑造成一个在党的帮助下用集体主义一步步克服个人主义,在对敌斗争和自我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人物。
  剧本完成后,1957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立即投入拍摄,并指定由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来执导这部影片。
  王苹接手《柳堡的故事》后,又组织人按剧情需要对剧本作了适当的修改。但王苹没有物色到演“二妹子”的适当演员。于是黄宗江、石言推荐了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的话剧演员陶玉玲。
  电影的外景地选在江苏宝应县柳堡乡。柳堡原来叫留宝头,后又改名刘坝头,石言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为体现既是战争又是抒情的风格,遂将刘坝头改成了柳堡,因“柳”字多情,“堡”有兵味,况且刘坝头那里也确实长了许多大柳树。《柳堡的故事》上映后刘坝头也就改叫柳堡了。
  王苹带摄制组来到柳堡,她安排演员与老乡们生活在一起,以体验自己所演的角色。陶玉玲与饰演“我爹”的康天生同志一起跟老乡学划船,跟姑娘们割麦子,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姑娘们学文化。其他演员也和陶玉玲一样,和老乡们打成一片。正因为有了这亲身的生活体验,戏拍得十分顺利,演员们得心应手。开拍之前,王苹爱人宋之不幸去世了。为了拍好这部戏,她克制住内心的悲痛,几乎将全部时间都扑在了拍戏上。
  《柳堡的故事》是陶玉玲第一次拍电影,这部电影也成了她的成名之作。也许正是因为头一次上的银幕,陶玉玲演得才更为本色,用她自己的话说“本色得什么也不懂,什么镜头,什么近景、远景,一概不知。”直到数十年后,谈起当年演二妹子第一个镜头的情景,她还记忆犹新:“风景很漂亮,柳树、小河、慢慢划的一条小船……我的背影,我跟我爹就这样划着船出来了,慢慢地上岸……上岸以后,听到有人在唱歌,实际上是在帮我们家盖房子,在修房子……我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也没见过这么多新四军,这么多男孩子,一上岸一看这么多,就很不好意思地从这些部队的中间这么低着头走过去了。然后就问小牛他们都是谁啊?他说这就是副班长……”
  看过《柳堡的故事》的观众对片中二妹子躲在水塘里的那场戏一定印象很深。其实,这场戏是在北京莲花池拍摄的。拍摄时天气很冷,水很凉。王苹怕冻着陶玉玲,让美工高阿马挑来两桶热水,一开拍就往池里倒,然后陶玉玲再跳入水中。其实,那么大的水塘两桶热水能起什么作用呢?陶玉玲还是冻得直发抖。不过,当时她的心被大家的关心暖得热乎乎的。
  《柳堡的故事》是反映爱情故事的,但影片中并没有一处具体表现谈情说爱的镜头。其实,细腻含蓄正是这部片子的成功之处。戏中陶玉玲的话很少,一段要求参军,三次叫副班长,台词总共加起来才208个字,但她凭着自己的聪慧灵性把少女怀春的情致演到了极致。导演王苹只要一点拨,她就立马能悟出什么来。而王苹点拨最多的要算那句“二妹子,给我们加点糖。”比如剧中有一场戏描写的是部队回来后,小牛把副班长拉到姐姐的房间里,让他看二妹子给他做的鞋,副班长不好意思地跑了出去。摄影师这时将镜头摇向了正在梳妆的二妹子,当陶玉玲表演在头上插花动作时,在一旁的王苹对她叫道:“好,二妹子,再给我们加点糖。”陶玉玲在那一刹那,自然流露出甜甜的一笑,这甜甜的一笑将少女的腼腆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乐得王苹嘴都合不上了。
  同样的含蓄也体现在了副班长身上。剧中有一场戏是二妹子给副班长倒水,烫得副班长跳起来又死捧着那个杯子,嘴里连忙说着没事没事。还有二妹子让小牛捎信儿约副班长到小桥那边去,副班长高兴得不知怎么好了,咧着嘴到旁边做了一套单杠。这些动作将那个年代爱情的含蓄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柳堡的故事》这部成功作品的添彩之处。
  “九九那个艳阳天呀咦唉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吹得风车儿转啊,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与演员的含蓄相比,《柳堡的故事》还把另一种美的享受带给了观众,这就是优美景色与悦耳音乐的完美结合。在导演王苹细腻抒情风格的指导下,摄影师曹进云将苏北水乡恬静,优美如画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影片开始时江南的小桥流水,绿色的田园,转动的风车,动人的音乐将观众很快带入一个和平、宁静、温馨的环境,预示着一个优美爱情故事的即将发生,而影片那首主题曲《九九艳阳天》更是将这种妙不可言的美丽推向了极致。
  1958年初,《柳堡的故事》拍摄完成,影片一经公映,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片所到之处,到处都响起了《九九艳阳天》那优美的旋律。不过这首由高如星创作的曲子同样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人认为这首插曲“表现了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粉红色的爱情幻想”“迎合了很多青年的不健康情绪”。使人在歌里“感受到的是一种软绵绵的不够健康的情绪”,“好像是又听到了解放前扬州姑娘卖唱时的那种扭扭捏捏的音乐格调,也想到了周璇唱的《天涯歌女》,二者在旋律的装饰上很相似”。《北京日报》《人民音乐》《大众电影》等各大媒体围绕这场争论也相继刊发《“九九艳阳天”是一首很健康的歌曲》、《“九九艳阳天”的创作方向值得研究》、《战士喜爱“九九艳阳天”》、《不应该过分推崇“九九艳阳天”》、《这不是一首好的爱情歌曲》、《“九九艳阳天”唱起来不对劲》等等争论文章。著名音乐家李焕之、瞿希贤、李凌、谭冰若等都肯定这首歌,认为“这是一首比较成功的爱情歌曲,委婉动听,旋律比较优美,并且有令人感到亲切的南方民歌的特色”。罗瑞卿总长也称:“这是一首最好的抒情歌曲”。当然,这场争论的结果使得《九九艳阳天》传播得更广了。如今已再没有人认为这是一首不健康的歌曲,他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首优秀插曲而永远流传下去。
  周恩来总理也非常喜欢《九九艳阳天》,同时对陶玉玲在影片中扮演的二妹子也很是欣赏。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招待会上,周总理对陶玉玲说:“你是在《柳堡的故事》里演二妹子的吧,演得很甜啊!演得不错嘛,你还年轻,不要骄傲,好好努力。”听了总理那鼓励的话语,陶玉玲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连点头。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admin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