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那些年,孩子们玩些什么

2014-7-7 09:04| 热度:5904 ℃ |作者:何平|来源:山阳客博客|我要投稿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宅在家里,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摆弄电子玩具,这些在我们那时,是想象不出的;而我们的游戏,则大都是同学们一起玩,都是一些很简单的玩具,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又到六一儿童节了,想起自己的儿童时代,已经过去五六十年了,看到现在身边的这些孩子们,不禁感慨万端:虽然孩子们的天性都是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可玩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的变化真是快呀!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宅在家里,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摆弄电子玩具,这些在我们那时,是想象不出的;而我们的游戏,则大都是同学们一起玩,都是一些很简单的玩具,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只是玩耍的欢乐比今日并不逊色。
  我们玩的那些像什么滚铁环、抽陀螺、拍洋画、打弹子呀,女孩子玩的跳皮筋、跳格子、丢沙包、扔羊拐呀,还有踢毽子、跳绳等等,都是成本极低的玩具;而翘起一只腿的“斗鸡”和背起一个人的“骑马打仗”,或者是一群人玩的捉迷藏,则是完全徒手的。这些游戏很普遍,也流传了很长时间,许多人都回忆过,而且还有人试图让今天的孩子们也喜欢,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
  不过说起以前的玩,我觉得还有几个虽然不算太热门,但也是很有趣的。这些都是我玩过的,是男孩子玩的,可能这是苏北的玩法,有很大程度的地方特色,说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一个是“掼铜板”。主要是小学生在玩,要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场地。可以好几个人一起玩,每人要有一个铜板。铜板是紫铜铸造的,现在变成古董了,可那时无论是清朝光绪的,还是民国的,都还比较容易找到的。一般在放学以后大家约好到体育场,或是比较大的地方玩这个游戏。
  玩法是先放一块大约一尺见方的石板或是一块差不多大小的城墙砖,在砖旁的土地上画一个也是一尺见方的方框,在距离石板或方框二三米远处画一道线。然后大家把铜板扔向这道线,比较谁的铜板离线最近,这个人就成为庄主,俗称站桩。其余的人按距离线的差距排好次序,开始从线将铜板扔向方框,叫“把卯”(这个词可能来自于点卯),如果扔在外面,那庄主用自己的铜板“吃”它,就是用自己的铜板击中把卯人的铜板,然后就开始掼了。如果把卯的人将铜板扔入方框,那庄主就用自己的铜板从侧面击打把卯人铜板的侧面,将其打出方框,如果打出,也开始掼。如果没有打出方框,把卯人便算成功,取得次庄主的地位,再下一个把卯人把卯时,庄主没有吃中或击出时,由他继续吃或击出,以此类推,所以最后一个把卯的人往往是要把上很多回的。
  所谓“掼”是一个很威风的动作,庄主将把卯人的铜板和自己的铜板叠在一起,自己的放在下面,然后大喊一声:“搪子拿回,不得了不赔,搪了还要拿回——”最后是拖一个长声,有点像电影中保镖的或者堂上的衙役的那声“威武——”,说完便大臂一挥,将两枚铜板向石板上斜着摔将过去,大约45度的角度,有点像在水面上撇瓦片似的,那铜板在石板上砰然一响,下面的那个就在石板上打转,而上面的一枚便飞了出去,能飞出四五十米,那把卯的人就飞也似的奔过去寻找自己的铜板。庄主便在这个动作里享受英雄主义带来的快感,而把卯的人则忍辱负重,祈求早点结束把卯而也取得站桩的资格,享受“掼”铜板带来的快感。
  还有一个是“撵杠子”。这是一个在双杠上玩的项目,一般只能在学校里玩。这个游戏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时在课间或中午玩得比较多。
  玩法是两个人分别据于双杠的两端,双手握杠端,然后在一声“预备——起!”的喊声里一齐双腿从双杠中间自杠上腾跃至右侧的杠外,到了双杠的另一端,然后迅速调头,继续同样的动作。
  这是一个追逐游戏,以自己的手打到了对手的手为胜。负者出局,胜者继续留下,与下一个对手比赛。这是很考验耐力的一项活动,有时双方要拼上十几二十个来回才能分出胜负。有时会变成两个班级或两个组合之间的比赛,由不同班级或不同自由组合的人分为两个队伍,每队先上一个人,负的则换上第二个队员。往往最具有实力的选手在最后出场,有点像擂台赛的味道。

  还有是“捣康乐棋”。这有点像桌球,都是用球杆击打,把击打的东西打入洞,但不同的一是台子是方形的不大,一米见方的台子,二是打的不是球,而是棋子。
  这基本上是初中生玩的了,而且必须到专门设立的棋室去打,也是需要花钱的,虽然每盘只有一分钱,由输的人支付,但几分钟打一盘,如果技术不精,很容易输上个毛儿八分的,那可就不是小数目了,那时没有芝麻的烧饼只卖二分钱一只呀。
  这种“捣棋”(这个捣字指的是用棍子的一端击打,是苏北方言,是非常形象的)一股是四个人玩,每人占一个洞。开局时,棋盘中央放着16个棋子,每个棋子大约三四厘米直径,是用红木做的,朝下的一面是平滑的,朝上的一面分别刻有1-4的数字,每个数字四枚。另外有一个“大头”,相当于司诺克的白球,比一般棋子要大一圈。台面是很平滑的,上面洒了些滑石粉,棋子在上面只要被轻轻一碰,就会很快向前滑动。讲究的台上是一块厚玻璃,打的时候要特别留意,不能用杆子捣向玻璃,如果把玻璃捣坏了,那麻烦就大了,赔这块有四个圆洞的玻璃可得花不少钱哩。
  由一个人先开球,大头放在自己洞外的一个圆圈内,是必须压到线的。如果大头把棋子捣入洞内,就继续打,直到没有将棋子捣入,便交由下一个人打,如果棋子没进洞,而大头进洞是要罚分的。每个人打时,都把大头拿到自己洞外的圆圈内开始。最后以各人分数排出名次,谁最少,谁支付盘费。
  捣棋是需要技术的,可以对直击打,称为“直捅”,也可以打侧面,叫“削边”,还可以通过碰撞边沿收入自己的洞内,叫“拉本洞”。技术好的人,是可以一杆清台的,那剩下的人就要比下盘了,则下一盘谁输了,就要支付两盘的钱了。
  再就是“搞毽子”了。宝应的踢毽子叫“搞毽子”,名堂是比较多的,分为“大武”和“小武”两大类,与现行的中国竞技毽的踢法是不太相同的。
  所谓大武就是双脚要离地的,有跳跃动作的,主要有五种:“跳”(左右腿先后跳起,右腿在左腿后弯曲,用右脚内侧踢毽)、“翘”(与跳基本相同,但左腿伸直翘起,左右腿同时跳起,用右脚内侧踢键)、“环”(与翘基本相同,但左腿弯曲,右腿在左腿下面,同时跳起,用右脚内侧踢毽)、“剪”(左右腿均伸直,交叉同时跳起,用后面一只脚脚面踢毽)、“簸”(两腿并拢伸直同时跳起,随便用哪只脚的脚面踢毽)。
  小武的花样就多了:正面单脚用脚内侧踢,两个一数,叫“单对子”;左右脚向内轮流踢,叫“绷子”;腿绷直了用脚面踢,叫“直腿子”;腿弯曲由内侧向外,用脚外侧踢,叫“歪?子”;一条腿弯曲,用大腿面将毽子顶起,叫“陀仔”;右腿伸在左腿后面,用脚内侧踢,叫“偷”;用右脚内侧向内踢一下,再用左脚外侧向外踢一下,叫“顺子”;用右手搬起右脚,用脚内侧踢,叫“小鬼搬”;用右手拎起右腿裤脚,用右脚内侧踢,叫“小椋子”;将踢起的毽子用脚面接住,叫“丢”,踢一个单对子然后接住,叫“单丢”,踢一个陀仔然后接住叫“陀丢”,等等;还有踢起来用右侧或左侧太阳穴接住的,叫“归”,一种高难动作是将停留在太阳穴上的毽子用头甩动,让毽子轮流在左右太阳穴上停留,叫“甩”。
  玩的时候,一般分为两队进行,一般先由两个公认踢得最好的人选队员,每人选一个交替进行。有时选到最后是单数,这个剩下的人就叫“屋脊子”,轮流帮助两个队踢。然后就开始交锋了,整个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这里就不赘述了。如果整个队输了,就要“把卯”,用毽子喂对方“吃”,对方用脚尽量踢高踢远,如果“把卯”的人接不住,就继续喂,直到接住才算结束。
  这样一场比赛下来,最少要半个小时,我们都是一吃完中饭就赶到学校,组队较量起来,好不热闹与快乐呀!
  所有的这些游戏与玩耍,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玩过,一说起来,都立刻会浮现出那些快乐的场面,都会兴致勃勃,而如果说给我们的孙辈们听,他们一定是一脸茫然,不明所以,是一点兴趣也不会有的。
  这,就是传说中的“代沟”吧。(图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同学赞上一篇:宝应赞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