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湖边有个“山东村” 八成村民是山东人后裔

2014-8-5 18:02| 热度:9721 ℃ |来源:扬州晚报|我要投稿

  在宝应安宜镇宝应湖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山东村”——金湖渔业村,80%的村民都是山东人后裔,村民以面食为主食,饮食口味也很“山东”。村民们还说,老一辈村民曾护送过共产党员来扬州。  -乡音  “ ...
  在宝应安宜镇宝应湖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山东村”——金湖渔业村,80%的村民都是山东人后裔,村民以面食为主食,饮食口味也很“山东”。村民们还说,老一辈村民曾护送过共产党员来扬州。
  -乡音
  “山东村”村民说的仍是山东话(主)
  80%以上都是山东人后裔
  “山东村”位于位于宝应县城西南,距离宝应县城约10公里,与淮安金湖县隔湖相望。
  第一次去“山东村”采访,走错了路,跟人打听“金湖村”怎么走,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而说到“那个村山东人很多”,就都知道在哪里了。
  山东村的村口,有一块牌坊,上面刻写金湖渔业村,两边刻写“湖水生辉安宜赤子兴渔村,金风送爽齐鲁人家聚宝地”。这里,“齐鲁人家”已点出该村的“山东”味。
  进入“山东村”,感觉就是走进了一个北方乡村,村民口音都是山东口音。
  村支书刘培刚也是山东人后裔,他告诉记者,“山东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400多人,是一个移民村。其中,80%以上都是山东人后裔,另外20%的村民也都是外地移民,以兴化、淮安等地为主。
  因长时间在这里生活,村民口音也有一点“宝应味”,“我们能听懂宝应话,宝应人也能听懂我们的话。不过,到市场上卖鱼,人家一听,就知道我们是‘山东村’的。”
  今年是“山东村”的“六十大寿”(主)
  山东人后裔已发展到第五代
  “‘山东村’建村之前,渔民都是以船为家(住在船上),既不安全也不舒适。”刘培刚对“山东村”的历史很清楚,“我父亲曾是‘山东村’的负责人,他在世时,跟我讲过这一段历史。”
  山东村正式建村的历史要追溯到1954年,“那时,宝应湖的山东人很多,都在湖区从事捕捞,飘无定所,后来在我父亲和一个叫刘林传的人倡议下,成立了一个互助社。”刘培刚介绍,加入互助社的都是山东人;后来,互助社“升级”成初级社,到1956年发展为三个社,既福盛社、福利社、新港社,当年下半年再“升级”成高级社,分别由氾水区、氾光湖区管理;1959年,宝应湖垦殖农场成立,该社划归垦殖场管理,同时改名为金湖渔业村,村名沿用至今;1960年,垦殖场变迁为金湖刘圩,金湖渔业村归沿河水产二场管理,属沿河乡;1962年中港乡政府成立,又由中港乡政府管理;现在,金湖渔业村属安宜镇管辖。
  刘培刚说,“从1954年成立互助社算起,‘山东村’建村到今年刚好是60年。”
  60年时间,“山东村”的山东人后裔已发展到了第五代,“我祖父他们就已经到这里了,我现在又有了小孩,算下来不正是第五代嘛!”41岁的刘培斌说。
  -口味
  村民依然保持“山东重口味”(主)
  最常吃的主食还是面食
  经过60多年与当地的融合,“山东村”村民的习俗上已跟宝应当地人没有什么区别,“像过端午,他们吃粽子,我们也吃,他们在门上插艾草,我们也一样插艾草。”74岁的村民刘培成说。
  虽然习俗差不多,但在饮食习惯上,“山东村”还是保留着山东风味,“我们山东人喜欢吃口味重的,就比如放盐,我们放得比较多,当地人吃不习惯。因此,有当地人到家里,我们都可把盐放得少一点,但即使这样,还是有人说太咸了。”
  刘培刚还介绍,跟当地人不一样,“山东村”的山东后裔最常吃的主食还是面食,一直都是这样,“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拿粮票去买粮,买的最多的还是面粉和挂面。”
12下一页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