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射阳湖,我童年里的古镇

2014-11-3 14:49| 热度:5310 ℃ |作者:胥传杰|我要投稿

也许是人到中年容易怀旧的缘故,也许是我对古镇怀有独特的情感所致,多少年来,每当我独自沉默静思的时候,总会油然而生地追忆起童年时代的古镇射阳湖镇。  那时候的古镇约有现在集镇的四分之一大。 ...
  也许是人到中年容易怀旧的缘故,也许是我对古镇怀有独特的情感所致,多少年来,每当我独自沉默静思的时候,总会油然而生地追忆起童年时代的古镇射阳湖镇。
  那时候的古镇约有现在集镇的四分之一大。她四面环水,像一条飘浮在湖面上的小船,永远停泊在射阳湖畔。她北边和东边濒临美丽富饶的射阳湖。南边和西边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护城河将她紧紧环抱,古老的大三王河纵贯古镇南北,流向浩瀚的射阳湖,她是古镇人民的生命之河,那时候古镇与外地陆路交通还十分落后,没有车子,人们出门要靠步行或船行,当时古镇与外界的连接主要靠镇南桥、凝瑞桥、桥南渡口和蒋堡渡口。其中镇南桥和凝瑞桥是当时有名的古桥。木质结构,桥两边有护栏,桥的两头还有四根灯柱,虽然没有精雕细刻,但古色、典雅。在没有通电以前,每天晚上都有专人在桥上挂灯笼,以方便人们晚上行走。每逢夏日,有许多胆大的孩子们都喜欢从桥上跳水,或在桥下打水仗。晚上人们都来到桥上乘凉纳夏,听听故事,唱唱淮剧,拉拉二胡,十分的悠闲,也非常的热闹。古镇是地地道道的水乡小镇,河流交错,桥梁纵横。集镇内部的鞭炮厂桥、粮管所桥、医院桥、农机站桥等多数是木质或砖结构的,后来几乎被水泥桥所取代,这些小桥横跨在潺潺流水的小河上,像一条条纽带将古镇的大街小巷紧紧相连,当你划着小船荡漾在古镇的小河中,你会看到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每逢春夏季节,有许多外地人背着画夹、拿着像机来到古镇写生、摄影。

  那时候古镇的商业区主要集中在一条长不足千米的驻马街和一条约百米长的臧陈路上,你别看它街面小,可各种大小店铺近百家,像供销社、商店、饭店、旅社、理发店、缝纫店、鞋匠店、豆腐店、纸扎店、当铺、浴室等几乎是店靠着店,铺挨着铺。那时候的商业店铺都挂着国营或集体的牌子,私人是不允许经商的。由于商品紧缺,居民要购买商品都要凭各种票、证、卡实行计划供应。因此,那时候居民的生活非常节俭,也十分拮据。古镇人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特别是生意人,他们起早贪黑,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开始清扫门庭,打点店铺。这时候你要是在街上走一走,就会看到有许多打烧饼的、炸油条的、蒸包子的、卖豆浆的、煮烂藕的摊点开始为早市忙碌着。肩挑蔬菜的菜农也乘着早市,穿梭在古镇的大街小巷内,兜售着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虽然一筐蔬菜只卖几毛钱,但这几毛钱就是他们家中唯一的零用钱。在古镇算得上最辛苦的人,就是那些肩披护肩、脚穿草鞋的挑水工,他们肩挑一担满满的水桶,脚踏乌黑发亮的青石板,那弯曲的扁担不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伴随着他们那“哼唷”、“哼唷”的号子声,有人称赞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合奏曲。他们每天要为家家户户挑上满满一缸生活用水。虽然挑一担水只有两分钱,但他们一年三百六十日从来没有间断过,因为他们十分珍惜祖辈们干过的挑水工,后来镇上有了自来水,就再也看不到他们肩挑水桶,迈着沉重脚步的身影了。
  那时候的古镇是里下河地区水上重要的交通枢纽,途经古镇的轮船就有四五个航班,还有从古镇始发至宝应、盐城、建湖等地航班,每日客运量近千人次。轮船站每天是人来人往,上下旅客川流不息,码头上一片繁忙,搬运工人的号子声、做小买卖的叫卖声,汇同轮船的气笛声,萦绕回荡在古镇上空。古镇地处三县交界,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时就有苏北“小上海”之称。这里社办企业起步较早,那时候已初具规模,来这里做工的人天南海北都有,他们给古镇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信息,也带来了人气。每逢五和十日,方圆三四十里地的人们都要撑着船来到古镇赶集,本地人又叫“逢集”。每到逢集这一天,古镇特别热闹,好像过年一样,难得上街的孩子们,看到什么都新鲜,缠着大人们不是要这,就是要那。姑娘们三五成群围在布店的柜台前,选购她们喜爱的花布。还有一对对“新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买彩礼,到照相馆拍订婚照,这一天街面上各种买卖都有,让你眼花缭乱。到了傍晚时分,赶集的人们才回到船上,离开古镇,驶向四面八方。
  那时候古镇的晚上十分地热闹,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视机,人们总喜欢到电影院或聚集在人多的地方看热闹,记得当时在人民公社的大院内有一个小礼堂,只能容纳三四百人,每天晚上这里不是放电影,就是剧团演出,有唱淮剧的,还有玩杂技魔术的,那个年代还有许多企业自己排练现代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他们经常到小礼堂进行汇报演出。由于大家都喜欢看看自己熟悉的人上台表演,所以小礼堂经常是座无虚席,有时候连人行道都站满了。那时候的文化站更是热闹非凡,每天晚上都要排练文艺节目,由各单位抽调的文艺骨干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样样齐全,围观的群众更是内三层、外三层,他们不停地鼓掌,不停地叫好,这浓烈的气氛使大家没有一点睡意,好像人人忘却了时间,每当更夫打“二更”的时候,人们才觉得时间不早了,该回去了。这时街上店铺打烊、灯火熄灭,唯有更夫“笃笃”的打更声,喧闹一天的古镇这时才渐渐地宁静下来。
  小时候,常常听老人们讲起古镇悠久的历史和著名的人物事故,特别是“九里一千墩”、臧陈旧址、龙竿寺、驻马街、蚬滩、现东京城等许多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虽然听得朦朦胧胧,但十分地好奇,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胆大的孩子瞒着大人,第一次来到离古镇三四里地远的“九里一千墩”寻找故事里所讲的小秦王吆山塞海的情景,那时候的“九里一千墩”是墩挨着墩,最大的前走马墩和后走马墩有小山那么高,而且墩上长满了荒草,好象走在芦苇荡里,听说经常有大人迷路,我们小心翼翼的跟在行人的后面,走在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上。不时地看到野兔、黄鼠狼、狐狸等动物在墩子上穿来穿去,发出一阵阵吼叫,躲在荒草中的野鸡受到惊吓,嗖地飞向天空,使人毛骨悚然,十分恐怖。记得当晚回来后,我就受惊发了高烧,从此以后,大人们再也不允许我们到“九里一千墩”去了。时隔十多年后,到了1979年,我参加了工作,并有幸调到镇修史编志办公室工作,从此,我才真正对古镇的历史、人文、地理有所了解,同时我也收集整理并发表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诸如《蚬滩奇观》、《现东京城的故事》等等,蚬滩是古镇八大古景之一,位于镇北的湖岸边,长约一千多米,传说是薛仁贵征东时将士们在此吃蚬子时而留下的。小时候,我们经常去游泳,那里水清见底,碧波荡漾,随着波浪的时起时落,蚬滩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我曾用“浪打岸边无浊水,一片蚬滩白如玉”的诗句赞美过天公造物的景象。《现东京城的故事》在古镇流传很广,小时候,我最爱听这个具有神话而有真实的故事,传说很多年以前,有一位高大英俊的年轻人,他早晨外出,遇到一位白胡子老人,老人送给他一条扁担,并告诉他这扁担是开城门的钥匙,说完,老人就消失了,这时年轻人看到前面出现了一座城池,门上刻着“东京城”三个大字,他扛着扁担来到城门下,这时城门打开了,年轻人看到城内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他扛着扁担在城内转了一圈,结果他发现一个熟人也没有,觉得很孤独,因此他扛着扁担又走出了城门,当他再回头看城门时,面前却是一片白茫茫的射阳湖。后来我才知,这实际上是海市蜃楼的景象。在建国初期,曾有许多人在早晨看到射阳湖的上空出现一座城市的景象,大约十分钟左右就渐渐地消失了,所以世世代代的古镇人就把这一景象说成是现东京城。小时候,我们几个天真无瑕的孩子,经常起得很早,来到古镇东边的湖荡边,对着天空眺望,希望能够看到“现东京城”的景象,我们连续去了好几天,结果什么都没有看到,后来我才明白,这自然景观是由大气、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通过光学原理折射而成的。而以后的射阳湖已被围湖造田,湖面逐年缩小,要想再一次看到“现东京城”的景象已永远不可能了,每当想到这里,我的心中总感到不明的凄楚。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古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上高楼林立,马路宽敞,工业发达,商业兴旺,百姓富裕,社会安宁,我童年时代里的射阳古镇已难觅踪影,唯有驻马街还能勾起我童年时代里古镇的印象。多年来,不少古镇人迁离了古镇,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而我始终眷恋着这片热土,因为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引以自豪的故乡。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