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家乡的桥

2014-11-6 11:22| 热度:4405 ℃ |作者:常乐斋主|来源:宝应文艺|我要投稿

  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在具有特色的几多中,除了水多以外,那就数桥多和船多了。在水网密布的水乡,桥多那是自然的事情,以前在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交通工具主要就是靠船,这些儿时记忆,在脑海里的印 ...
  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水乡,在具有特色的几多中,除了水多以外,那就数桥多和船多了。在水网密布的水乡,桥多那是自然的事情,以前在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交通工具主要就是靠船,这些儿时记忆,在脑海里的印象是很难抹去的。

  现在乡乡村村都通上公路了,老家村庄与公路连接的乡间道路,原本狭窄的土路不见了,呈现在眼前的是宽阔的水泥路,水泥路两旁耸立的水杉树和路灯,就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挺立着,好像是代表着家乡的父老,在列队欢迎归乡的游子。
  我们老家的村子,是一个具有城市雏形的村庄,村子的前后都是河道,村庄中间也有一条河,所有的民居都是沿河道的两边的中心路而建,每二家一个巷口,前后对齐,很是规范,每家都是四合院,整个建筑整齐划一,既有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又有苏北水乡的典雅别致。
  走进村庄里,一座座精致的青瓦白墙的农家四合院和楼房,错落有致,在白墙上绘制的民风民俗的宣传画和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祖训,使整个村庄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站在桥上顺着小河望去,涓涓的流水,从小村穿行而过,河边一条条小船,静静的靠在岸边,河道两旁植满了竹子和水乡特有的树种,看上去清新雅致。
  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很多事情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了,然而,家乡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桥了。
  记得上小学的光景,那时候,村里的学校在村子的东头,而我们家住在村子的西头,中间隔着一条小河,小河上的桥,全是用木头搭建的,因为河道要通过运麦把和稻把的船,所以必须要架高,桥基本上都是梯形的,中间一段是平的,两端是斜坡的。桥也不宽,就是二三根木头或者树干拼起来的,天气好的时候还凑乎,最怕的就是雨雪天了。
  有一年冬天,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雪,村里的土路泥泞不堪,很是难走,早上冷,路面结冰冻起来了,还好走点,到了中午化冻了,那个路就没法走了,由于桥面很窄,加上中间也不怎么平,泥泞的桥面上还有空挡,本来就不怎么敢走,桥的坡面由于有泥浆很滑,下坡的时候脚下一滑,“咕咚”一下掉到河里去了,同行的同学赶紧呼救,很快被村民给拉上了岸,但浑身早已湿透了,冻的瑟瑟发抖。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了这次落水的教训,此后每逢下雨下雪的时候,心里就很纠结,过桥基本上都是慢慢爬过去的。那时候经常的想:什么时候把桥修好那就好了,免得上学的时候提心吊胆的不敢过河。
  光阴穿梭,岁月如流。如今,村庄里的小桥早已由木桥改为水泥桥了,而且都加装了护栏,汽车一直都能开到农家院里,再也不用担心走路掉到河里去了。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