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宝应仲氏来源考辨

2015-4-6 10:39| 热度:11495 ℃ |来源:新浪|我要投稿

  题记:这篇旧文,原题《宝应仲氏来源考辨——为宝应仲怀虎同志作》,估计写于2011年左右,但当时过于写的过于匆忙,难免有不实事求是之处,今修订重发。  对于宝应仲氏的来源,大致有多种说法,本地 ...
  题记:这篇旧文,原题《宝应仲氏来源考辨——为宝应仲怀虎同志作》,估计写于2011年左右,但当时过于写的过于匆忙,难免有不实事求是之处,今修订重发。
  对于宝应仲氏的来源,大致有多种说法,本地家谱跟异地家谱就说法不同。
  最早的异地家谱记载始于明朝,明末的安徽宣城仲谱有《仲氏辨姓源流》一文,内中写道:“我北仲村缘自麻姑山双庙岗发源而两祖分枝观五公居南,观三公居北,惟我北仲散居不一,麻姑山仲本其宗也。浙江秀水(即今嘉兴)、兰溪、湖州、昌化(按:今临安市昌化镇)、武康;安徽徽歙、宁皆北仲村所分流佈也。山东黄县从辛县,宝应又其黄县之所分也,自兹而外,虽有贵敌天下,岂敢以私意附。……第十三世玄孙南京礼部儒士鹤登甫三元百拜识。”这里面文意不通,似乎据残缺的家谱整理的,但山东黄县和宝应的字样在宣城明朝末年的家谱里出现,似乎是事实。这里岁不通,但似乎主张山东黄县、宝应跟宣城同宗,而宝应仲氏是迁自山东黄县,还是两者都迁自宣城,还是两者与宣城一点关系也没有,还真不好说,因为文脉不通。虽说空穴不来风,宝应、黄县、宣城相隔千里之遥,古代交通不便,宣城仲谱内有此说法,似乎也可能有所依据,但也只是孤证,很难令人信服。唯一有点蛛丝马迹,即宝应仲氏始迁祖仲公七二的儿子仲明斋(元朝医学教授)跟宣城仲谱的“明”字辈很吻合,生活年代也吻合,都是元朝,别的就没啥其他证据了。
  而宝应仲氏自己的家族资料则多称迁自扬州。对此,明代宝应仲氏的墓志铭都众口一词。下面以时间顺序展示给诸君看:
  万安《明故太医院判仲公墓志铭》:“按状:公讳昶,德明其字也。为扬州之宝应名家。曾大父明斋,元医学教授。大父彦霖、父伯谦,世以医为业。曾祖妣王,祖妣卞,妣徐,俱有淑德。公配刘,子二:长即英,刘出也。次曰:蕃,侧室詹出也。孙男一曰:森。孙女四,在室。”
  李东阳《右通政仲惟馨墓志铭》:“按:公讳兰,字惟馨,扬之宝应人也。其先明斋公者,仕元为医学教授,明斋公生彦霖,是为公曾大父。彦霖生恭,是为公王父。恭生旺,旺生公,后以公贵,获封官如公云。”
  李东阳《太医院使仲君兰墓表》:“君讳兰,字维馨。先世本扬州人,国初居宝应,亦扬地也。高祖明斋,元医学教授。曾祖彦霖、祖恭,世不易业。考讳旺,赠尚宝司卿。君丧父甫七岁,母郑宜人矢不贰志,鞠成之。”
  顾璘《明故陕西按察司按察使仲公墓志铭》“公讳本,字与立,其先扬州人也。今迁宝应县。其上世有明斋者在元为医学教授,后代迭以医鸣。至曾大父恭,隐德益茂。大父旺,赠尚宝司卿。父兰,自中书舍人仕,致通政使司右通政。”
  储巏《明故承德郎礼部主事仲公与成墓志铭》:“与成讳棐。考讳兰,以艺行,闻于时,积官至太医院使。”
  钱福《明故礼部儒士仲与弼墓志铭》:“仲与弼,讳相,为宝应世家。其卒为弘治戊午四月二十日,距其生成化辛卯闰九月十一日才二十有八年,距其父太医院使前通政公之卒才三年,距其兄礼部主事前翰林庶吉士与成君之卒才一年。”
  李春芳《玉泉仲公墓志铭》:“玉泉公盖宝应人,讳承嘉,字思孚,号玉泉,一号云麓。世多闻人。国朝始以医起家者,公之祖曰兰通政司右通政,而通政之伯曰昶又官至太医院判。继以儒起家者,公之父曰本以弘治庚戌进士官至陕西按察使,而按察之弟曰棐又弘治丁未进士官至礼部主事,两世一时,簪组辉映,江淮尠有出其右云。”
  上面如此之多的墓志铭,虽然繁杂,但却大都将宝应仲氏的远祖追溯到明斋公,这位“明斋公”据《宝应图经》所言,本讳失考,“明斋”是字号,故而称“明斋公”。上面的墓志铭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并未提到明斋之父是谁。
  第二:凡是提到族源的,都说宝应仲氏迁自扬州。“先世本扬州人,国初居宝应,亦扬地也。高祖明斋,元医学教授。”(李东阳《太医院使仲君兰墓表》)“其先扬州人也。今迁宝应县。其上世有明斋者在元为医学教授,后代迭以医鸣。”(顾璘《明故陕西按察司按察使仲公墓志铭》)
  而明朝崇祯十四年间宝应仲代勋编纂的《仲氏家乘》记载,宝应仲氏始迁祖为元朝医学教授仲明斋的父亲“七二公”。对于“七二公”的代数,明崇祯十四年宝应县《仲氏家乘》并未注明。但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宝应仲氏第十三代孙仲搢所撰之《重修仲氏家乘》里,“七二公”却莫名奇妙地确定了代数,成了先贤仲子五十二世孙。
  这一变化的个中缘由何在呢?下面在罗列一串文献之前先看天启六年的一则文献:
  天启六年岁在丙寅仲夏之吉,宝应县仲方宇这样解释宝应仲氏的来源:“吾族当高帝龙飞,从吴徙扬,为邑著姓。浸假而宗派繁多,几不相识。”
  注意:“从吴徙扬”!虽然是孤证,但此前任何墓志铭都没有提到吴地,这是宝应现存家族资料中最早提到苏州的一则文献。“从吴徙扬”,也就是说,从吴地徙居扬州。“高帝龙飞”,这里的高帝指的应该是朱元璋。也就是说时间点是明初。吴地仲氏明朝有三支:一支居今苏州城内吴中区,一支居常熟,一支居吴江盛泽。江南仲谱(以沭阳仲谱为最早,他谱皆抄自沭阳仲谱)多记载:在明朝以前,有一支族人从吴江盛泽镇迁居到了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这一支的始迁祖是吴江盛泽镇仲氏始迁祖仲基的孙子51代仲尔侗,迁徙时间是南宋中期。苏州城内和常熟的仲氏有没有迁徙扬州,本人迄今为止尚未见到资料。
  假如“从吴徙扬”的孤证准确无误的话(也未必准确无误)。宝应仲氏应该是高邮州兴化县仲尔侗的后裔,也就是吴江仲基的后裔。
  崇祯十四年辛巳仲春朔日十代孙仲在廷所写的《宝应仲氏世系序》便称宝应仲氏是从高邮州兴化县(兴化县又雅称“昭阳”)迁徙过来的。里面写道:“余族系自七二公而上不可考,阅旧谱知发源于山东,其后迁徙于秦邮昭阳(即高邮州兴化县)而昌于八宝(即宝应县)”
  但扬州府还有一支仲氏,居住在扬州府江都县,宋代就出过两位进士,可谓大族,既然“从吴徙扬”是孤证,那么有没有可能迁自扬州府兴化县呢?其实明朝崇祯年间的编谱人也很困惑,就是在同一版本的族谱里,却出现了迁自江都的说法。
  明崇祯十四年宝应县《宝应仲氏家乘》“七二公”的谱注却冷不丁地提到了“汉朝”!而且丝毫没有提苏州府!却同时提到了“江都”。内称:“七二公,祖籍山東,先賢季路裔也。自漢中葉徙居江都,復遷高郵,今仲家寨即其故址也,詳在《卞里誌》,此志失而世系不可考也矣。元未張士誠據高郵,公避亂興化平望湖,晦跡於醫。明興,平定寰區,遂遷寶應,入籍編氓焉。配李氏,子一:明齋。”
  虽然江南仲谱称,吴江盛泽镇仲氏始迁祖仲基(益菴)的弟弟仲履菴南宋初年留居扬州,可能也在江都。但因为江都仲氏早在北宋就有进士,所以江都必然有一支仲氏,与南宋出现的苏州府仲氏并不同支。但该谱注的“漢中葉(汉朝中期)”字样,却似乎排除了南宋迁入的那支江都仲氏,仅剩下了北宋时期就成为望族的那支江都仲氏。假如这个谱注可靠,宝应仲氏(甚至包括兴化仲家寨仲氏)的迁徙时间和路线就都发生了乾坤大挪移。路线由原先的“吴江(南宋初年)——兴化县(南宋中期)——宝应县(元末)”变成了“江都(汉朝中期)——兴化县仲家寨(时间不详)——宝应县(元末)”。
  这一下子把问题又搞复杂化了。虽然复杂,却符合兴化仲氏的真实历史。虽然说江南仲谱(以沭阳仲谱为最早,他谱皆抄自沭阳仲谱)多记载:在明朝以前,南宋中期吴江盛泽镇仲氏始迁祖仲基的孙子51代仲尔侗从吴江盛泽镇迁居到了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但因为各地族谱皆抄自沭阳仲谱,其实也形同孤证,靠不靠谱很难说,而且家谱本来就不靠谱。即便靠谱也不能排除兴化在南宋中期仲尔侗迁入之前有仲氏聚居的可能。
12下一页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