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历史 查看内容

宝应仲氏来源考辨

2015-4-6 10:39| 热度:11562 ℃ |来源:新浪|我要投稿

  题记:这篇旧文,原题《宝应仲氏来源考辨——为宝应仲怀虎同志作》,估计写于2011年左右,但当时过于写的过于匆忙,难免有不实事求是之处,今修订重发。  对于宝应仲氏的来源,大致有多种说法,本地 ...

  相反,在南宋以前的北宋,兴化就出现了仲氏。宋朝人王象之《輿地紀勝》卷第四十三:“鳳凰河:在興化,以仲氏兩舍人世掌絲綸得名”这个记载比任何家谱时间都早,也就是宋朝时,宋朝人就已经在地方志记载了兴化仲氏的存在。
  明朝万历年间《(萬曆)興化縣新志》记载的更详细:“鳳凰疑塚,在縣治北長安鄉三十五里。宋仲氏兩舍人世掌絲綸,故以鳳凰名其河,又名其橋,仲氏死於亂軍,宋太祖以銀裝首葬之,為作疑塚十餘。”凤凰河在兴化县周奋乡仲家寨附近,可见兴化仲家寨北宋时就有仲氏,不可能是南宋迁入,这些资料可以作明崇祯十四年宝应县《宝应仲氏家乘》“七二公”的谱注内“自汉中业徙居江都,复迁高邮今仲家寨其故址也”的参证。这一下子就比孤证靠谱多了。
  但当时的续谱者无疑很纠结,仍然是在同一版本的族谱里,宝应仲氏十世孙仲代勋也是一头雾水,他在崇祯十五年补写的《宝应仲氏家乘代跋》里极度迷茫,他写道“吾族之裔始于卞里(泗水),继迁于广盂(即扬州,即江都)。自卞里谱失于播越,广盂谱失于倭火,谱之废也几百年矣。”
  到了乾隆二十三年修的《重修宝应仲氏家乘》中,这个迷茫却神奇地一扫而空。
  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某月,该谱的编纂者宝应仲氏第十三代孙仲搢在《重修宝应仲氏家乘》中这样书写“七二公”的谱注:“始祖七二公,祖籍山东,先贤季路五十二代孙也。宋南渡徙居扬州江都,复迁高邮,仲家寨今其故址,详载仲里志,有谱。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公避乱兴化平望湖,晦迹于医。明兴,平定寰区,遂迁宝应,入籍编氓焉。配李氏,子一:明斋。”
  注意:这里斩钉截铁地确定了“七二公”的代数,“先贤季路五十二代孙也”!并快刀斩乱麻地删去了“自汉中叶徙居江都”的字样,将之改成“宋南渡徙居扬州江都”,这一改动,看似呼应了天启六年“吾族当高帝龙飞,从吴徙扬,为邑著姓。浸假而宗派繁伙,几不相识。”的说法,实则不然。
  对于为什么这么改动,仲搢在《重修仲氏家乘跋》一文中说得更加详细:“吾宗系本山东。先贤季路四十九代孙讳基字益庵,以武功授高邮判。宋高宗建炎戊申,偕族弟白庵、履庵随孔端友扈跸南渡,一居苏州吴江,一居扬州江都,今南直一支皆基之后,详在《仲里志》……更购得《先贤仲里志》一本,内注有支子流寓,播迁于吴、赵、燕、越间者……”
  注意:“一居扬州江都”,各地族谱也证实仲履庵南宋初年定居扬州。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宝应仲氏第十三代孙仲搢或许并不认为宝应仲氏是吴江仲基(益庵)的后裔,而可能是认为是扬州49代仲履庵的后裔。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新谱中仍没有刻上“七二公”以上的世系的原因。
  而济宁翰博编纂的光绪年间统谱,不顾沭阳仲谱记载仲尔侗的儿子叫“仲正相、仲正卿”的说法,将仲尔侗的儿子改成了“仲正卿、仲七二”,这一奇怪现象原因何在呢?
  乾隆二十二年岁在丁丑五月吉日,山东济宁六十五代翰博仲耀涵的一篇《宝应小宗考》表明了原委。他在里面写道:“丁丑仲春,有宝应同族搢公北游,船过仲家浅,闻有先贤祠庙,即登岸瞻拜,以家乘示余。余阅其谱帖,自先贤五十二代孙七二公以上皆不可考,祗知宋时迁自山东,其后又至秦邮昭阳再而八宝。又考《仲里志》:先贤四十九代孙有讳基者,字益庵,本洁祖次子【注:吴江仲谱称仲基为洁祖长子,与济宁翰博各执一词】,大宗虔祖之弟【注:事实上,仲虔是元朝人,与北宋的洁祖无直接血缘关系,详见其他考证文。】。以武功授高邮判。宋高宗建炎戊申间偕族弟【注:吴江仲谱称为胞弟,济宁翰博改为族弟】白庵、履庵随孔端友护跸南渡,一居苏州吴江,一居扬州江都,有南宗谱存世。是则广盂宝应族裔是基祖之后确也。夫礼有百世不迁之祖,所以明尊也。别子之后为宗,所以明亲也。江左一脉,自南迁以来,族众丁繁,且前人材辈出,任事者多,科第儒业亦不乏人,此先贤余荫也。而与大宗不通谱系【注:济宁翰博支自称大宗,与吴江仲谱各执一词。】,是先贤遗风之不继也。余不敏,无穷感慨云尔。”
  注意:翰博仲耀涵认为:“是则广盂宝应族裔是基祖之后确也。”这跟宝应仲搢的理解可能出了岔头,他可能认为宝应仲氏是扬州49代仲履庵的后裔(当然也可能是跟济宁翰博一个理解,只是存有疑虑,才没有写明从仲基到七二公的世系。)。其实说实话,反而是翰博仲耀涵“是则广盂宝应族裔是基祖之后确也。”的看法,呼应了天启六年宝应仲氏自述的“吾族当高帝龙飞,从吴徙扬,为邑著姓。浸假而宗派繁伙,几不相识。”的说法。但这里即便呼应了,也不能看成是参证,因为翰博将仲尔侗的儿子改成了“仲正卿、仲七二”,才将宝应仲氏续到了吴江盛泽的门下,很明显,翰博手中也没有什么靠谱的资料来证明宝应的来源。所以《宝应小宗考》其实并不可靠,“从吴徙扬”仍是孤证,很难取信。
  比如,“七二公”真像宝应仲搢和济宁翰博认为的那样,是52代吗?我看未必。
  假如宝应“七二公”是扬州“履庵公(49代)”的后裔的话,因我没有看到履菴后裔的族谱,我不能断言。但假如“广盂宝应族裔是基祖之后确也。”的话,那就有大问题了。
  我们知道沭阳仲谱记载,基祖后裔里只有51代仲尔侗从苏州府迁徙到了扬州兴化县。而且赣榆(康熙谱)、沭阳谱都众口一词写道,仲尔侗只有两个儿子:长子仲正相,次子仲正卿。以《沭阳谱注》为例,该谱记载:“尔侗,字愿夫,官院判。生正相、正卿。”虽然赣榆仲谱记载的是“判院”,但子嗣的说法是一致的:“尔侗,字愿夫,官判院。生正相、正卿。”
  下面我们分析“七二公”,“七二公”是典型的族谱用语。为了防止后人直呼先祖名讳,便想出此法。“七二公”的意思是这位祖先,“以七字行二支”。用大白话说,就是在亲族内部排行老二。我们知道,兴化始迁祖仲尔侗只有两个儿子:长子仲正相,次子仲正卿。
  这个老二究竟是谁呢?
  假如兴化谱靠谱的话,我们可以直接依据兴化谱,现存兴化谱受济宁翰博谱影响极深,昭穆紊乱,拼凑痕迹严重,不足为法。
  乾隆三十七年阮開景《揚州府興化縣三善堂仲氏宗譜序》:“因念仲氏,遙遙華胄,猝被金亂,徙家于秦郵之東北郷名曰仲家寨。始祖承事公者,相傳十餘世。期間士農商賈,不一其術。”
  “承事公”是谁?没人知道。
  兴化族谱中,“承事公”的儿子一口气记载了四个。其中包括:“国云公、配周氏”。“横溪公,配刘氏、房氏”。“六九公,配张氏”。“七二公,配李氏”。
  这不能不让人大跌眼镜。我们知道兴化县始迁祖仲尔侗只有两个儿子:长子仲正相,次子仲正卿。虽然说兴化始迁祖不一定是兴化县仲家寨始迁祖。但就是这四位前辈,我想也不可能是一代人。
  “六九”公者,六字行九支之意也。“七二”公者,七字行二支之意也。六次行与七字行,本为隔代,竟汇为一代,可谓荒诞悖谬至极。而且在现存兴化谱中竟分列为三支、四支,殊悖情理常识。
  捉襟见肘的《兴化仲氏族谱》与自相矛盾的《宝应仲氏族谱》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个问题:
  宝应“七二公”真的是52代吗?可不可能是53代?或者别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宣城仲谱记载的靠不靠谱,宝应仲氏是否迁自黄县?还是迁自宣城,跟黄县同宗,还是跟宣城、黄县都没关系?这都很难考证。有一点有意思,鉴于“七二公”的意思是这位祖先,“以七字行二支”。用大白话说,就是在亲族内部排行老二。跟仲昭德排行老二,也吻合,且仲七二的儿子仲明斋,跟仲昭德的儿子仲明X起名规律很相似,不排除仲明斋在元朝时期担任扬州医学教授时留居宝应的可能。
  但,以上其实都无法坐实,只能各执一词。仲氏家谱/撰文
12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