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文学艺术 宝应文学 查看内容

垄上夕拾之八:可喜的得而复“失”

2021-3-16 17:22| 热度:11801 ℃ |作者:庄稼|来源:宝应生活网|我要投稿

集镇开往村里的公交车,名副其实的老人车。除了逢年过节,乘客十有八九是老头老太。近两年,这趟老人车上流行一个最热门的对话,是这样的。“田还在手里啊?”“丢掉喽。没办法,儿子吵煞喽。”“唉!年岁不饶人啦。 ...

  垄上夕拾之八

  可喜的得而复“失”

  庄稼

  集镇开往村里的公交车,名副其实的老人车。除了逢年过节,乘客十有八九是老头老太。近两年,这趟老人车上流行一个最热门的对话,是这样的。

  “田还在手里啊?”

  “丢掉喽。没办法,儿子吵煞喽。”

  “唉!年岁不饶人啦。丢掉也罢。好在新的政策让人放心。”

  外人不一定能听懂,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的我一听,就知道说的是土地流转。而且,我还能听出老人恋恋不舍的心情。

  老人的对话,让我许多次想起我的爷爷。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在农村,爷爷的牛屋就是我的幼儿园。老人家出身贫苦,七岁丧父,家里只有一亩七分地,一件旧衲袄缝了补,补了缝,重达六斤。十四岁那年,他就抓罱篙罱泥,这可是成年男人眼里的重活。不仅如此,从那以后,一到冬闲他就去江南张渚“挑山”(砍柴禾)挣钱。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他五十多岁时,我家终于有了稻麦田和荡田三十多亩,成为殷实人家。

  我跟着爷爷一起放牛,那是人民公社化以后的事了。走到过去属于我家的田块时,许多次,我看到爷爷呆呆地望着地,忘了牵牛,也忘了照看我。那时候,我看不懂为什么,等我长大后,脑海里再度回放到这些情节时,我被爷爷对土地深沉的爱,一次次打动。爷爷不识字,不会作诗,但他的肢体语言清晰地告诉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爱土地胜过爱自己。爷爷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凭着几十年的辛劳实现阶层跃升,爷爷不枉此生!

  爷爷的情感,深深地影响着我。1980年,我在野战军某师部当干事。一次会议上,一个团汇报中谈到一件事,淮安农村已经开始搞大包干。这个团驻在当地的一个连队,请来村干部给连队作了介绍,组织了讨论。团里的汇报就这样简单的几句话,与会同志听了没有过多反响。而参加会议的我,本来就密切关注着当时的农村改革,打心眼里为这个改革叫好,连队的做法一下触动了我这根敏感的神经,会议一散,我就向领导请示,前去实地专题调查。没几天,南京军区政治部政工简报,转发了我调查整理的,这个连队及时帮助干部战士正确认识农村改革的经验。我们师也推广了这个连队的做法。

  三十年后的2012年,我成了退休老人,乡下老家成了我与老伴常住的地方。老家小南庄,紧挨着一望无际的湖荡,丰富的氧离子,没有杂音的静谧,简单的人际关系,保存着儿时的味道,让我身心愉悦。然而,住下不久,伤感悄悄袭来。三十年前大包干时的青壮年,全部超过了六十岁,而那以后出生的孩子,没有一个留在本村。“不好,去年,一袋小麦还能拿上肩,今年不行了。”是我不断听到的叹息。更让人伤感的是,一年到头,听得最多的音乐是哀乐。年轻人在向城市流动, 老年人在向农村沉淀,这里是老年化之最,人口减少速度自然最快罗。还有更难堪的是,种田后继无人,让我杞人忧天。

  小南庄三十几户人家有七个姓氏,传说大多是逃难而来。近百年,人们养成了重教的好习惯,先后出了大专学历以上人才三十多个。每逢春节过年,后生们带着他们的子女回到小南庄,当问他们愿不愿意回来种田时,他们清一色地露出一脸的惊讶,头摇得像拨浪鼓。倒是有外地人愿意转包,可是,许多人害怕土地被“拐”,谈不起来。看着八十多岁的老婶子,腰弯成了直角,还拄着拐杖下水田薅草,那颤颤巍巍的样子,让我泪目。

  就我而言,早就主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然而,对大家的不舍,我又不忍心责怪他们。与我同时代70岁以上的同乡,在土地上前后已经历了好几次的“得”与“失”,多多少少留有阴影。1947年到1952年,华夏大地全面推行土改,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得了土地,举国欢腾,农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然而,时间不长,1954年,开始实行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土地逐步实行集体经营。再过几年,1958年,则实行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土地离农民越来越远。直到二十多年后,在几亿人种田吃不饱肚子的现实面前,土地承包责任制横空出世,土地才再次回到农民手里。对土地,农民怎能不倍加珍惜?

  2014年,值得农民特别铭记的年度。这一年,北京传来了“三权分置”的喜讯,全国人大通过法律形式决定,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用中国人的智慧实现了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又一重大制度创新。自己不打算耕种的土地,商定好年限和租金底价,由法律机构监督,镇村进行规范招标。这让在家种田的老人和在外打工的青年,一下消除了疑虑。

  小南庄的100多亩地,三年前就已经大部分流转给了一个种粮大户。“失”地的老人过起了城上人一样的生活,大家都密切关注起自己的血压血糖和血脂,养成了晚饭后散步的习惯。种粮大户则说,你们小南庄的一百多亩田,有一两户种,足够了。一家子有个50亩以上的田种,就有稳定可观的收入,还何必外出打工?搞农业机械的似乎更高兴。收割机主说,原来一家只有三二亩地真让头痛,开机收割的时间没有停下来核实田亩、讨价还价、清扫车斗的时间长,先进的机械也跑不出快速度。

  大包干让农民“得”地,释放了扁担和镰刀的能量,三权分置让部分农民“失”地,则释放了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的能量。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还得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让先进的机制体制与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更好地匹配。

  来源:宝应生活网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