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方言杂谈:春天野花开

2022-4-6 16:04| 热度:35979 ℃ |作者:王荣华|来源:宝应生活网|我要投稿

宋朝词人秦观在《行香子·树绕村庄》里写道: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寥寥数语就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明媚春光。其实,明媚春光也少不了遍地野花的装扮。春天来了,各种野花儿随着春风、伴着小草 ...

  宝应方言杂谈

  春天野花开

  文/王荣华

  宋朝词人秦观在《行香子·树绕村庄》里写道: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寥寥数语就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明媚春光。其实,明媚春光也少不了遍地野花的装扮。春天来了,各种野花儿随着春风、伴着小草次第地开放,白的、黄的、红的、粉的五颜六色,大的、小的、长的、团地错落有致,它们静静地盛开在田野角落里、花圃草丛间,默默地把春天装扮得格外美丽。

  野花的学名也许人们并不知道的很多,人们知道更多的是野花的俗称土名,正是这些野花儿和它们的土名儿陪伴无数孩子度过了有趣的童年。在农村长大的我从小就熟悉许多野草和野花,至今还记得许多野花的土名、颜色和形状。

  “苕子”又叫“蓝花草”,是野豌豆的一种,乡下沟旁路边到处都是,开花也早,三月初星星点点的小蓝花就开了。真正的野豌豆我们把它叫做“荞荞子”,与“苕子”长得差不多,也开着小蓝花,只是后来“荞荞子”个头越来越大,花儿也由蓝色变成紫红色,还一串串地挂在嫩绿的枝头上,不久便结出一串串鲜嫩的豆角子。

  “红花草”和“黄花草”是“蓝花草”的姐妹花。“红花草”叫做紫云英,也曾叫过它“紫薇英”;“黄花草”叫做秧草,也曾叫过它“黄黄子”。几十年前农村每年都会在准备来年育秧的麦茬田里种上一季红花草或黄花草作绿肥,我现在还记得几十年前三四月份绿肥田里成片成片的红花和黄花,那壮观的场景即使现在的人工花海也无法相比。

  “破瘌头”的大名叫做婆婆纳,是一种趴地而生的圆叶小草,蓝色的小花晶莹剔透,像打碎了的蓝色玻璃碴子散落在“破瘌头”上。早晨,挂着露珠儿的小蓝花,被霞光一照像一颗颗蓝宝石似的,特招人喜爱。

  花瓣颜色最多的野花要算“喇叭花”了,有绯红、桃红、紫红,粉红、大红,粉白、深黄和淡蓝等单色花,也有红白、紫红、紫蓝等杂色花,花朵就像小伙伴们玩的小喇叭。喇叭花的学名叫做“牵牛花”,小时候我们还把也长着喇叭花形的“打碗花”也叫做“喇叭花”,只是“打碗花”开的是单一的白花。现在我们偶尔还能听到年轻的妈妈把“打碗花”还当成“喇叭花”告诉孩子们,你说有意思不?

  野茉莉我们称其为“晚饭花”,有粉红、橘黄和象牙白三种花,最神奇的地方是一株“晚饭花”能同时开出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朵,偶尔还能看到一朵花冠上半边是红色半边是黄色或白色的“奇观”。

  小时候曾跟妈妈学过一首《谷谷丁》的民谣:“谷谷丁开红花,婆婆死了我当家;早上一碗油炒饭,晚上一碗夹疙瘩。”有好长一段时间都以为谷谷丁开的是红花。后来知道了谷谷丁就是蒲公英,开的花都是像小葵花一样的小黄花。当时以为是民谣把歌词唱错了,现在想想民谣这样唱其实就是想告诫小媳妇们:“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就像“谷谷丁开红花”一样不是那么容易的。

  春天里,野菜的花其实也很好看。马兰的花是黄蕊百花,荠菜的花细小白嫩,秧草的花如一只只飞舞的黄蝴蝶,野蒜的花像毛茸茸的紫花球,枸杞的花似一个个小小的紫色五角星。

  还有一些野花的形状特别奇怪。鱼眼草的花我们叫它“鱼眼睛”,就像一个个四周发白顶部发青的大鱼眼球。苍耳的花我们叫它“万把钩子”,花冠四周长满了长长的钩刺。灯笼草的花我们叫它“灯笼火”,紫红色的花开在灯笼形的花萼上,就像是绿灯笼点着红蜡烛一样好看。

  春天里的野花成千上万,数不尽说不完。如今小康时代的孩子们虽然不需要剐猪草、挖野菜、沤绿肥了,如果能多走进田野、多亲近野花,我想他们一定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春暖花开的诗意和野花遍地的美好。(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宝应生活网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文化宝应:消失的水缸上一篇:赶集

相关阅读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