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老县城探访记

2016-12-23 13:50| 热度:52106 ℃ |作者:贺云翱|来源:运河儿女|我要投稿

我的老家在宝应县城北面5、6里路的乡下。小时候进城有三条路线:一是经过京杭大运河河堤;二是穿过几个村庄,从老城的北门外大街入城;三是行走于老宝应县中学大门口向北的大路。近几年回家过年时,我总会抽时间去重走当年的几条进城之路 ...
宝应老县城探访记(一)
  编者注:
  贺云翱,男,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创始人。贺云翱教授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入南京博物院从事田野考古工作。1984年参与创办学术期刊《东南文化》并长期担任编辑部主任。1996年主持创办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并担任负责人。2002年回南京大学任教。(引自百度百科)
  贺教授,原宝应县城郊乡齐心村贺家圆沟人。征得贺教授同意独家转发博文《宝应老县城探访记》系列(撰于2011年2月),以飨“河粉”!
  宝应老县城探访记(一)
  我的老家在宝应县城北面5、6里路的乡下。小时候进城有三条路线:一是经过京杭大运河河堤;二是穿过几个村庄,从老城的北门外大街入城;三是行走于老宝应县中学大门口向北的大路。近几年回家过年时,我总会抽时间去重走当年的几条进城之路,目的不是怀旧,而是想为家乡那座宝应老县城做点什么。

  宝应老县城紧紧依偎在京杭大运河东堤之下,从南侧到北边大约1.4公里,从东到西大约0.9公里。老城区保留了明清到民国时期的整体风貌,大街、小巷、支弄有序地展开,几条河流仍然平静地流淌在大街小巷之中,那水电仍然是来自京杭大运河的恩赐。每次,我走在北门大街、北门外大街、中大街、南门大街、叶挺路、东门大街,还有那些一条又一条的窄巷中时,看到许多房屋已经破损,特别是在傍晚时,老街上鲜有行人,呈现出的真的是衰落的景象,和老城东面的新城区相比,新区的繁华和热闹更加凸显出老城区的冷寂。
  看到这番景象,肯定有人要说,这老城区未来的前途要么是拆除重建,用“开发”来挽救它的没落;要么就任其衰败,让那些破旧的房屋继续残损下去,最终成为少人问津的贫民区或城市边缘人居住地,甚至成为废墟。
  然而,作为一名文化遗产工作者,我行走其间,看到的却是一处有着非凡价值的历史城区,是大运河沿线难得保存下来的古老县城“活态标本”,是未来与世界遗产大运河融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要感谢过去的宝应县城主政者和建设者,他们放弃了对老城区的开发,而去另觅新区大搞商业性建设,恰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老城,建新城”的作用。他们把难题交给了后来者,但也把一笔莫大的文化财富留给了未来。在我看来,目前这里缺少的是战略眼光,是对老城区的价值认知,是对历史城区发展思路的转型,当然还有历史的机遇。这种思考不能仅限于宝应的一些领导者,还要依靠老城区的每一位居民,他们不可以乱拆乱建,乱贴白瓷砖,乱抹水泥墙面,乱把垃圾扔到河中,他们要像爱护珍宝那样对待每幢古老建筑,甚至每扇木雕门窗,每块留有历史痕迹的板材和砖石,每条河岸和石板路面,每种传统的习俗和手艺,还有诚实守信、仁慈厚道的世道民风。

  宝应是扬州市最北面的一座县城,它和位居其北的淮安市的地理联系甚至超过它和行政主管地扬州市的关系,它有相对独立建构“自我”的条件和使命,它可以发挥更大的地域性组织和联络作用,当然由于它离扬州较远,其工业化程度和经济“营养”获取条件要弱于江都、仪征甚至高邮,但往往最有活力和内生能量的恰巧是“边缘”,宝应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充分利用“扬州”和“淮安”两个大城市的优势,加之它和周边金湖、建湖等县城在历史上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联,特别是它依傍京杭大运河的区位优势和保留着历史原状的文化优势,这使它有条件成为一个地域性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生态名城。“千年运河古城,绿色江淮宝地”是它珍贵的品质和天性,用“市场化”的语言说,它有着独特的文化品牌价值和无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潜力。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穿过岁月的大淮调上一篇:老街人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