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宝应风情 查看内容

宝应老县城探访记

2016-12-23 13:50| 热度:51107 ℃ |作者:贺云翱|来源:运河儿女|我要投稿

我的老家在宝应县城北面5、6里路的乡下。小时候进城有三条路线:一是经过京杭大运河河堤;二是穿过几个村庄,从老城的北门外大街入城;三是行走于老宝应县中学大门口向北的大路。近几年回家过年时,我总会抽时间去重走当年的几条进城之路 ...
宝应老县城探访记(四)

  年初二下午,在宝应县博物馆馆长也是我的老朋友季寿山先生的陪同下,我再次往老县城寻访。
  我们先去城东三元巷看“刘氏五之堂”,这刘氏曾是明清时期宝应的望族,清代“扬州学派”巨子刘宝楠或是这刘家的一支。现“刘氏五之堂”的五进建筑大体完好,只是已被多家住户分割使用了。记得在过去看书中曾见到宝应刘家有一叫刘文兴的,是民国“考古学社”的成员,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后在辅仁大学研究所工作,他曾撰文说“宝应有二刘,居于城东者曰东刘,即吾家,明初自苏州迁宝应;居于城西者曰西刘,即又徐先生家,宝应土著也。西刘渐式微,邑人多误以为一家,非也。”现在我们看到的“刘氏五之堂”应当便是刘文兴先生所讲的“东刘”故居吧。

  离开“刘氏五之堂”,又去姜家巷、朱家巷、小石头街,然后去看“朱氏祠堂”。祠堂刚维修过,在维修中发现了梁架上的彩画,应是清代遗存,看上去色彩鲜艳,弥足珍贵。这朱家巷和朱家祠堂都记录着明清时期宝应朱氏的繁盛。离开朱家,去看文庙,文庙所在现在是一所小学,不过两幢古建筑保存的不错,又新修了大型木牌坊、石牌坊、泮池,可是让人不解的是,文庙前一块清代康熙年的古碑却倾倒在那里,还有在修泮池中发现的一些断裂的清代石栏板竟然被用去铺地,这让我想起什么叫“尊重文化”这个词。多年前在宜兴调查古桥,发现明清人在修古桥时会尽量保留着过去桥上的旧石材,哪怕是断石残碣,也在维修中不予放弃。而现在许多维修文物的匠人,会把过去的原材料弃置不用,改以现代的材料,这真是让人极难接受,需知,古建筑上每一块前期的材料都代表着一段生命和过程,你把它放弃了,就等于“草菅人命”啊,这哪里是维修文物,说严重一点,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破坏行为”吧。文物维修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敬业精神,尤其需要传承文化的使命感,需要敬畏先人和珍惜历史之心,需要细心、精心和小心。现在许多文物会由建设部门主持维修,这可能与经费的来源有关,而建设部门的一些建筑队伍可能缺少文物专业人才,有的甚至缺少传承和呵护文化遗产的职业神圣感情,结果会造成好心没有把事情做好。这种在保护中“损坏”文物或者说是“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在全国见到过许多,它与不重视文物专业人才的配置、不重视文物修复的科学性、严肃性、唯领导意志是从、唯利益关系是从有很大的关系。

  离开文庙,我们又去小新桥(广惠桥)、南门街、发财巷等,见到一些清代的民宅在大门、支摘窗、槅扇窗、屋面、山墙等许多部分都还保留了原状,当然乱搭乱建的现象到处都有。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老建筑空间不敷使用,不搭建确实是容纳不下那么多新增人口,这也是没办法的实情啊!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下一篇:穿过岁月的大淮调上一篇:老街人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