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旅游 游在宝应 查看内容

走遍荷乡宝应:探寻荷乡记忆、展示荷乡风采(二)

2015-5-18 18:01| 热度:53819 ℃ |作者:柳西元|来源:新浪博客|我要投稿

  文化类栏目《走遍荷乡》正在启动,为了做备片。我们开始接触我县的文化。八宝亭是宝应地标性建筑,县名的由来又与唐朝真如尼姑献宝的传说有关。现在居于纵棹园中心位置的八宝亭是1983年重建而形成。在 ...
《走遍荷乡》之“拓罗汉”
  
  【字幕】2009年12月3日原宝应橡胶厂
  【解说】转眼到了2009年冬天。对于张泽民来说,这真是一个“秋收冬藏”的时节。张泽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还是在2009年春天,张泽民就开始着手一项不太为人所知的工作--拓印十八罗汉印章。
  【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这个拓片做到现在很有感慨,我们是二月十号真正开始拓片。”
  【解说】在日渐冷清的老橡胶厂里,张泽民和他的助手金志坚走过料峭春寒和炎炎盛夏、从秋风乍起转眼已是初冬时节,五十多套拓本在时间的河流中渐渐凝结而成。今天,打开“十八罗汉印章”拓本,我们可以看到“十八罗汉”的不同形态,黑、白、红三色在拓本上呈现出动人心魄的魔力。
  【字幕】宁国寺光华阁(一段开门的声音)
  【解说】还是在2007年的一天,当张泽民在宁国寺的众多收藏中看到来楚生的印章时,他停下了脚步,久久地凝视。凭着自己多年的书法经历,张泽民读出了来楚生印章的艺术内涵。随之而来的一件事,更是让张泽民怦然心动。也是在2007年,身体健在的宁国寺方丈明波法师搬出一只沉甸甸的箱子,打开箱子,十八枚印章在箱中整齐排列,而这批印章正是来楚生所篆刻的十八罗汉印章。看到印章上的画像与书法,张泽民一下子沉醉其中。
  【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他(来楚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他的书法、他的篆刻和他的画,世称为三绝,这是在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坛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的真正的篆刻作品啊,能够十八方成一套,这是非常罕见的,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解说】来楚生,1903年出生于浙江萧山,1975年去世。生前曾任上海美术学校教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浙江的青山绿水,蕴育了来楚生不凡的艺术气质。1961年,辛丑年,中国农历牛年。从这一年的农历元月初二开始,来楚生拿起刻刀,不畏寒暑,精心篆刻。十八罗汉依序诞生在一块块冰冷的尺寸相仿的石头上。或者在夜深人静中,或者在人们佳节欢乐时,来楚生把满腔的激情投射到这一块块石头上。经历了元宵节、中秋节,从一回回子夜到一次次黎明。终于,在1961年,来楚生以印章的形式创作出了十八罗汉的新的形象。
  盛放十八罗汉印章的箱子上写着姜佩华收藏。这位姜佩华先生是上海的一位大收藏家,宁国寺居士。上个世纪,来楚生的许多印章被姜佩华收藏,其中就有一套十八枚罗汉印章。时近2009年,暂时供奉在宁国寺的十八罗汉印章将要被它的主人带回上海。面对这套极具艺术价值的印章,宁国寺又会作出什么样的安排呢?
  拓“罗汉”
  【解说】在众多寺院的大雄宝殿中,人们除了看到庄严肃穆的如来佛像之外,还会看到大雄宝殿两侧形态各异,或慈眉善目,或神情乖张,或神通广大,或看破红尘的十八罗汉像。更为称奇的是,在宁国寺中,还收藏着价值匪浅的五百尊紫檀木罗汉。
  【采访】宝应佛教协会会长、宁国寺方丈清纯大和尚
  “罗汉是我们释加牟尼佛佛主在创建佛教的时候,比如说,他第一次讲经说法。说教49年。第一次讲经说法的时候,5比丘,也就是5罗汉,然后是18罗汉,然后有500罗汉,1080罗汉,还有12500罗汉,是佛亲自授偈的,叫罗汉。罗汉的本质、本身怎么去解释呢?罗汉在佛教当中,它因为是小乘佛教当中的最高果位,它不像汉传佛教,我成了罗汉以后,我还要去继续的修行,成为菩萨,然后再成为佛。”
  【解说】罗汉是佛主的弟子,有着仅次于佛主和菩萨的地位。十八罗汉印章无论对于佛教来说,还是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它都有非凡的意义。面对将要收回的罗汉印章,如果能够将印章做成拓本,这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因为说这一套印章太珍贵了,除了它是佛教题材以外,有两个原因,我们可以说非要拓它。一个是来楚生,他是中国二十世纪,他的书法、他的篆刻和他的画,是称为三绝,这是在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坛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的真正的篆刻作品啊,能够十八方成一套,这是非常罕见的,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第二个,我们宝应宁国寺是唐代就建寺的一千多年的古寺,为了继续提高和扩大它的文化品位,我们考虑要把印章拓下来。”
  【解说】这几张照片中有一位老人,他叫周长源,扬州博物馆研究员,拓片专家。就在宁国寺准备对“十八罗汉印章”进行拓片时,他们遇到了一个不可回避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我们其实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先请我们本县的在篆刻上有研究的人搞了试验拓片,结果拓了两次没成功,不是墨的颜色不好,就是纸张容易损坏,然后我们政协的吴(晓荻)主席,统战部部长在扬州开政协会议期间,请了市文化局局长介绍我们扬州博物馆的周长源教授,他是中国拓片方面的专家,请他来到宝应帮我们拓。”
  【解说】也许是巧合,也许是机缘,在2009年,己丑年,中国的又一个牛年中,来楚生的十八罗汉印章在我们宝应开始拓印。虽然周长源的到来使拓印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然而不久,高昂的费用也成了宁国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时,作为周长源的助手,张泽民和金志坚开始用心地去学,并且得到了周长源的热心帮助。
  【采访】宝应宁国寺工作人员金志坚
  “周老师在这里的时候,他也是很毫无保留地把这技术传给我。”
  【解说】拓片工作是一件易学难精的细活。也许看上去并不复杂,只不过觉得有些琐碎。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泽民和金志坚却常常是无功而返。
  【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开始的时候很不适应,曾经有十几天的时候,感到性子很急,急忙弄不出来,我有个记录,第一天,一天只拓了4片,我上面都有记录的,第一天我只拓了4片,4片,两片是成功的,还有两片不成功,就是这样很困难的。总共我们一套是52片,一天只拓了两片。”
  【解说】来楚生的十八罗汉印章不仅仅体现着它的艺术价值,从拓片的过程来看,它也有着不同于一般拓片的技术要求。这对于拓印初学者张泽民和金志坚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
  【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拓印的技术应该讲很复杂,它的技术性很强,有的很难用言语表达,它必须在手工操作方面的技术要领很严格,因为来楚生的印,它有顶款,有佛像,有边款,顶款是隶书,边款是行书,佛像是图案,所以三个形式也不同,所以对拓的要求又更加不一样。它比普通的书法的碑的拓片啊要复杂还要困难。”
  【解说】是进还是退?张泽民他们陷入到两难的境地:知难而退,自然无可厚非,然而高昂的费用对于宁国寺来说确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迎难前行,不仅减去很多费用,更为重要的是宁国寺将会因此拥有更多印章拓本,我们宝应人也将拥有这项难得的拓印技术。
  拓“罗汉”
  【同期】
  张泽民:“离婆多”多少克?
  金志坚:1830克。
  【解说】十八方罗汉印章,每一枚都在1800克左右,换算成我们熟知的单位,就是三到四斤的重量。这些长、宽约为10公分,高12公分的石头印章,一旦握在手中,份量自然不言而喻。张泽民和金志坚决定再和这些石头印章较量一番:拿出我们宝应人自己的拓本。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看似轻巧的拓片,让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体力和智力。
  【采访】宝应宁国寺工作人员金志坚
  “刚接受它,我就会想像到,小孩子写字的字帖吧,字帖就好像从石头上临摩下来的,但是没想到用墨把它拓下来,以前就认为肯定是用黑色的碳啦,跟我们小时候好像硬币一样的,肯定是这样磨出来的,没想到它用墨一层一层地把它拓出来的。”
  【解说】搬送、清洗、上纸、拍打、上墨、揭纸。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似乎都在一两个动作上进行,然而这却是数以百次、数以千次的精准重复。琐碎却要有足够的耐心,繁复并且还要付出十分的体力。
  【采访】宝应宁国寺工作人员金志坚
  “这是一项很枯燥乏味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心细,要把握好,每一道工序呢,都不能乱,乱了就是说,拓出来的作品就肯定不太好,没有能达到技术要求,一直吧掌握好墨的轻重吧,就是说要有一个过程。”
  【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说老实话,这个春天的时候,我的背心,打得,春天的时候,春寒料峭的时候,我打得是汗流浃背,就是这样子,一个印章,它有1800克,我们土称叫三斤六两,抓在手上是很重的一个石坨子,那么在手上要盘来盘去的,要洗、要弄。”
  【解说】为了拓片做得漂亮、能够长久保存。每一份拓片都要拓五遍。为了很好的展示这个过程,张泽民拿出五方印章进行演示:从浅显一直到深厚,深浅不一的笔墨,也揭示出了拓片的两种技法:蝉翼拓和乌金拓。
  【同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像这种拓,就是蝉翼拓,就像那个树上蝉的翅膀一样子的,大多数像这种拓出现在北方,由于碑在风沙的侵蚀以后,碑上凹凸不平,所以拓出来的东西,它不是很亮的,有一种蝉翼的感觉,苍茫的感觉,但是它的线条很流畅;这种拓,那就是乌金拓,是我们南方独有的,乌金拓,它拓出来的很黑、光。因为南方的气候湿润,它的碑也是很湿润,所以它的损失也不是很大的,所以碑的原貌比较好,拓出来的就是乌金。乌金的工序要多,就是蝉翼的工序少,蝉翼大多数用于字比较大的碑拓,因为字比较大了以后,再搞乌金的话,费工、费料、费时。一般的大字的拓,都是蝉翼拓,小的帖就是乌金的多,这也是技术上的事情。”
  【解说】上五遍墨并不是数量的一个演变,上墨的轻重、上墨的火候,这全部依赖于拓片人的技艺,这需要眼力、更需要心思。
  【同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第一遍拓过了以后啊,要等第一遍的墨干了以后,看上去已经全部干了,然后才能上第二遍墨,(记:要多长时间啊?)这个大概要,根据天气,和空气的湿度来决定。天气好,空气湿度小,它干的时间就快一点。这个完全靠拓片人的眼力观察它。”
  【解说】为了争取时间,让印章上的潮湿宣纸尽快晾干,张泽民时常举着印章在空调前烘干,一次、两次,N次;为了让拓片更为油亮,做好的拓片,还要涂上一层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摸索,张泽民和金志坚不仅可以独立进行罗汉拓片,他们的技艺也得到了周长源的肯定。
  【电话连线】扬州博物馆研究员、拓片专家周长源
  周:他们两个青年都蛮认真的,还蛮负责的,也好学,蛮勤奋的,看我拓,能够领会要点,认真的学啊,所以很快就学会了。
  记:其实这个工作还是比较细致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
  周:它易学难精,学起来程序比较简单,但是它有一些关门过节,有些重要的地方,他们都能很快地就领会了、掌握了,所以还比较聪明。
  拓“罗汉”
  【解说】在宁国寺藏经楼的一楼法堂内,布置着很多宝应书画界人士的作品。和宁国寺的那些收藏一样,宁国寺不仅收藏、弘扬、光大着佛教文化,无疑这里也是宝应荷乡文化的一块重要土壤。也许与千年古刹的沧桑岁月相比,一年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然而从春天到冬天,一路走来,张泽民与金志坚的努力终于有了秋的收获、冬的收藏。
  【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我们是二月十号,刚刚开春来的,现在是冬天,整整一年的时间。”
  【采访】宝应宁国寺工作人员金志坚
  “如果说从我个人来说呢?我认为我这一生中能接触到这么高层次的东西,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丰富人生经历吧。”
  【解说】一本本凝聚着心血和汗水的拓片为我们荷乡文化又增添了难能可贵的一笔!
  【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宝应宁国寺管委会副主任张泽民
  “(十八罗汉印章拓片)它的复杂的工序,它的题材的重要,包括印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诸多思想因素综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极具收藏价值,对我们宝应,提升宝应佛教文化的品位,对我们今后加强跟全国佛教界的交流和联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