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旅游 游在宝应 查看内容

走遍荷乡宝应:探寻荷乡记忆、展示荷乡风采(二)

2015-5-18 18:01| 热度:53811 ℃ |作者:柳西元|来源:新浪博客|我要投稿

  文化类栏目《走遍荷乡》正在启动,为了做备片。我们开始接触我县的文化。八宝亭是宝应地标性建筑,县名的由来又与唐朝真如尼姑献宝的传说有关。现在居于纵棹园中心位置的八宝亭是1983年重建而形成。在 ...
《走遍荷乡》之“三城记”之一·古城春秋
  
  城者,人口集聚地也。
  市者,商品交换场所也。
  2002年,宝应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拉开大幕,城市发展步伐加快。2008年,“三城”战略全面实施:合理保护老城,改造提升旧城,科学开发新城。一个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40万的中等城市蓝图正在逐步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县城里一条南北方向的河流,今天的宝应人把它叫作城市河。如今,它变得安静,甚至有些默默无闻了。就像两岸古朴的建筑一样,这条城市河,又隐藏着怎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呢?
  77岁的杨绍桐住在城市河边,他曾经担任过宝应城建局局长。2004年,退休的杨绍桐开始研究城市河,研究宝应城。他正在编写“古城春秋”,回顾一千多年来,古城宝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变化,为后代留下一点可以借鉴的史料。
  远古洪荒,宝应城又是如何而来的呢?
  采访:原宝应城建局局长杨绍桐
  杨:我们宝应七千年前是属于海湾、浅水海湾,宝应江淮水运是由东边的射阳湖跟白马湖,它一条东线,时间很长,有八百年的历史。
  到了东汉时期,就在现在宝应古城的周围,一块块湖泊环绕。此时,一条水道的形成,揭开了宝应城诞生的帷幕。而这条水道就是今天的城市河。
  采访:原宝应城建局局长杨绍桐
  杨:在东汉末年,突然的射阳湖和白马湖交接的地方,由于风沙大,泥沙淤积,所以就江淮水运不通了,当时的射阳太守陈登就做了决定,在我们宝应古城河这个位置开挖了一条很宽的江淮水运要道,这条河在宋朝时候,叫宋泾河,后来改古城河的。当时河宽呢,据我多次的考核,大概有65米到70米宽,相当于现在的大运河宽。
  很难想象,这条城市河曾经宽达六、七十米。更难以想象的是,到了唐朝的时候,大将尉迟恭还在这条河上架起了两座大桥:孝仙桥和广惠桥。唐朝诗人储光羲有诗云:十里次舟楫,二桥通往来。就写出了这样的胜景。
  让我们把时光再回到东汉时期,那时的宝应城只不过是一个叫白田的小村庄。江淮水道的开通,给这个清冷的白田村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命运?当年的白田村和今天的宝应城又是如何进行角色变换的呢?
  采访:原宝应城建局局长杨绍桐
  杨:这样河(古江淮水道)开了以后,南北的官舫、粮船、商舶来往不绝,就把我们白田这个地区,过去是一片白水田,粮食种下去也收不起来,都是白水,粮食也收不到,所以叫白田,少数村民在这个地方维持生活,后来因为粮舫船只来往多了,所以我们门口这个宋泾河,我们宝应的宋泾河就是南边和北边的湖泊啊,是湖运避风最好的地方,由于船民住的多了,所以少数的村民,他们服务的做的事情也多了,他们谋生活也有出路了。
  渐渐地白田村由村庄而变集镇。今天人们也许会想起唐朝尼姑真如献宝,宝应得到县名的传说。就在真如献宝之前,历史却作出了一个不二的选择:由于隋朝时远在氾光湖的宝应旧城——平安城被义军杜伏威屠毁。这样日渐繁华的白田村,也就成了宝应城重新安身之处。
  采访:原宝应城建局局长杨绍桐
  杨:所以唐朝公元621年来(白田建城)的,到了公元638年,就造了大新桥(孝仙桥)、小新桥(广惠桥)和(古)宁国寺这个建筑,但是这个建筑带来一个好处,为宋朝发展做了准备,在宋朝来讲的时候呢,要形成一个城市中心,怎么办呢,它就利用两个桥,开发大新桥以西这一块荒芜的土地。
  字幕:2009年9月28日宝应古城西南方向运河路
  同期声:记者与宝应博物馆副馆长季寿山对话
  记: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就是以前有老城墙的西边的一个边缘,对吗?
  季:对、对,就是西城墙,沿运河一线的,沿运河走向的西城墙,我们下面还有很多城墙砖。
  记:这边可以看见吧?
  季:这边就是挖出来的城墙砖
  记:像这些就是老城墙的砖头,是吧?
  季:老城墙的砖头,它是明清城墙的砖头,这些砖头都是比较大的。
  他叫张明,运河堤下就是他家150多年的老宅子。经过风雨洗礼,当年门外的城墙不见了,可往日的情景还依然清晰地留在老张的记忆里。
  采访:运河路262号张明
  记:您对老城墙有些记忆吗?
  张:有记忆,当时我小时候,好像记住这块是个城墙,路很宽,那个城墙边上还长着枸杞,我们小时候摘的玩,吃在嘴里很甜的,一点点大,红红通通的。
  同样是运河人家,我们在刘龙珠家还找到了一段古城墙的残存。
  采访:运河路265号刘龙珠
  记:这边就是老城墙根脚,是吧?
  刘:老城墙根脚。
  记:上面的都是拆掉了。
  刘:下面都是根脚,一下没动。
  这是两幅绘于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宝应城市地图。从地图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城有城墙,并且我们宝应古城的规模基本确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而在唐朝宝应建城白田村时,并无城墙。到了南宋时期,才有了一圈土城墙,并且很快毁去。说起明朝时,宝应第一回修建砖头城墙还有一段泣血的历史。
  采访:原宝应城建局局长杨绍桐
  杨:因为在明朝的时候,从南通上岸过来的一些倭寇侵犯宝应,到了宝应,把宝应老百姓上千人被杀害了,很多的房屋被毁,当时的朝廷派一个兵备御史叫刘景昭到宝应来察看,他一看是瓦勺遍地,百姓尸体到处都有,他也很伤心,在这种情况下,决定砌筑宝应的城墙,所以宝应的城墙在砌筑以后,南边就现在的南城根路,是南城墙的遗址。
  当明朝城墙建起来的时候,宝应城西边同时修筑了一条名叫宏济的河流,宏济河,也就是今天大运河的前身。而那道流经城里的古运河,从此渐渐失去了宏阔的场面,不见了往日的帆樯林立,慢慢地化成了小桥流水。
  因为有了稳固的城池,明清时期,宝应开始了一段发达的文化和繁荣的商业。住在朱家巷里的梁鼎成,是原淮剧团副团长,因为编写淮剧,他经常被宝应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走出了朱家巷,就是一派相对完整的儒学景观。
  采访:梁鼎成
  记:这个大成殿也就是供奉孔子的地方,对吧?
  梁:对、对、对。宝应儒学在整个扬州市范围来说,还是比较发达的,比较兴旺的,当时明朝的刘永澄,他是东林党人,他开创了江淮儒宗,是宝应儒学的创始人,开拓者。
  从运河堤上一路下来,走过小南门街,跨过迎秀桥,绕过泮池,过棂星门、戟门,巍峨的大成殿和古老的银杏树便呈现在人们面前。无数明清两朝的学子在这里饱读诗书,从这里走上科举之路。
  采访:梁鼎成
  梁:宝应在全国看,在唐宋元这三朝是空白,但是到了明朝,在永乐19年,公元1403年,宝应的高昭第一个中了进士,零的突破,后来到清光绪三十年,是1904年,刘启瑞最后一个进士,总共宝应文科进士54个,举人200多名,贡生有300多名。
  记:应该说这个成绩还是比较辉煌的?
  梁:哎,在我们整个苏北里下河地区应该说是首屈一指。
  城市河是古城的中轴线,河西呈现着发达的文化,河东岸的中大街、南大街自古商业繁华、货铺林立。
  采访:梁鼎成
  记:我们现在走这条中大街的路啊,它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梁:从唐朝就应该有了,唐朝初年。
  记: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梁:当时尉迟恭造孝仙桥和广惠桥,他的建筑工人啊,就在这个地方生活,要购买商品,还有老百姓,他要到这里购物啊,它是宝应当时四乡八镇的中心位置哎。
  记:这是在唐朝,后来到了后期,到宋朝,到明清时代,像这条街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梁:这条街到明清时间,它就更加繁荣了,形成了一个马石小街实板门,前店后院两层楼,都是这种结构。
  中大街的商业依然繁华如往昔。而明朝的城墙、清朝的学子已经离我们而远去。从小生活在古城墙下的刘龙珠,说起她幼年所见到的古城墙不住赞叹。
  刘:以前城好看啦,就跟电影上一个样子嘛,我们家这个城的话,四周砌得齐刷刷的,五城门四水关吧,宝应吧。
  记:你知道咱们城墙有多长的历史,有多少年,你知道吗?
  刘:多少年数,我就不晓得了。我只晓得小时候在这块玩。望城墙那么高,好玩吧!有洞子呢,上去我又够不着,大了,才够着呢,小时候那个洞子高,我们够不着,多高啊,城墙高呢,我们小时候在这个地方望城墙,全这个样子望啊。高呢。
  城墙渐渐破败直至拆毁。古迹也渐渐如城墙一样破败下去,难道古城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时间到了公元2005年,古城保护迎来了一次真正的转机。
  采访:县园林处主任程公生
  程:真正老城区保护呢,是在2005年,那个时候,因为宝应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那么宝应的城市绿化工作应当收效非常明显,当时就提出申报园林城市,开始申报的省级园林城市,然后就是省里的相关领导、专家到宝应城区,特别是老城区看了以后,印象非常深,认为宝应是江苏省内原始的老县城、古县城原始状态保存的很好的县城之一,而且提出来园林城市要从保护老城区抓起。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五座古桥修葺一新。学宫、泮池景区已经完整呈现。正在修复中的朱家祠堂将会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古城在新的时期,将会更好地延续它的生命力。因为古城的魅力,宝应相继荣获省级、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光荣称号。
  采访:县园林处主任程公生
  程:现在在我们苏北有三个国家级的园林县城,但真正含金量比较高的是宝应,所以相关的专家提出来园林城市并不是说一个绿化指标达标的问题,而是它的城市的文化底蕴,它的历史记忆,所以对宝应的县城报国家级园林县城,应当说省里的相关领导专家都主动积极地支持我们申报这个园林县城,所以在这个带动下,我们政府、社会、相关部门对老城区的保护形成了一个转折点。
  与此同时,宝应古城保护规划也在宝应县政协的强大推动下,在宝应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由文化体育局邀请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编制委员会来进行编制。
  采访:县博物馆副馆长季寿山
  季:这个规划从2006年开始实地调查,对宝应的老街老巷、重点的建筑进行测量,然后形成一个规划的初稿,初稿形成以后呢,我们宝应邀请了一些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相关的单位,比如像建设部门、土地部门、规划部门、文化部门的一些专业人士、领导进行研讨,修订以后呢,然后由南京工业大学进行修改,这个规划特别要突出我们宝应的历史文化,地方的特色。
  在《宝应古城保护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到安宜南、北路,南到南城根路,西到运河堤,北到泰山路,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古城保护范围。今天,我们经常看到季寿山带着一架相机穿梭在老城的大街小巷中,和老季有着同样情结的古城爱护者还有很多。张银中是县城建局的一名退休干部,最近他正在忙着编写《城建志》。在此之前,张银中编写的《宝应建设巨变》,勾起了不少人对老城的记忆。这是一张大新桥凉亭的照片,今天的大新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
  同期声:张银中与记者交谈
  字幕:公元2009年9月30日宝应大新桥
  张:它(大新桥)建得比较早,唐朝的时候就开始建了,洪水冲没了,顶到明朝的时候,到1639年的时候,知县叫刘逵又重建的,就叫县桥了,桥高当时三米以上,西边44级台阶,因为底下走船呢,东面45级,桥下可行大船。民国19年,也就是1930年的时候,改为弧形的。1930年就改为拱桥,改名为大新桥,建国后,此桥为平路了,解放以后,1958年拆迁以后,就改成平的了。
  记者出像:
  记:提起这里的大新桥可能出生于宝应城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与之相临的百货公司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甚至到了八十年代都是红极一时的商业中心,随着宝应城市的发展,这里变得渐渐地安静下来,那么新的商业中心又会是在哪里呢?
   ☆ 宝应生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站稿件来源未注明或注明为“宝应生活网”“网友投稿”及“本站”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版权均属于本站与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获得相关授权,非商业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链接”,谢谢合作。

   2、本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文字及图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官方声音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不希望您的作品在本站发布,或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删除屏蔽处理。

   3、欢迎您通过我们的官方QQ1160085805、邮件1@ibaoyin.com或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宝应生活网”、微博@宝应生活网,与我们就相关合作事宜、意见反馈,以及文章版权声明或侵删进行交流。[投稿邮箱/tougao@ibaoyin.com[本文编辑/信息员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