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应生活网 首页 宝应文化
  • 老宝应话中,将声母JQX发成GKH的例子
  •     2017-10-26 09:05
  • 宝应话中保留了一部分的古音,其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把现代普通话中发JQX声母的词发成GKH的读音,据说古代原本是没有JQX作声母的读音的。这种现象在许多方言、包括北方官话区中都有。而随着地区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与广泛,语言的从方言 ...
  • 闲逛纵棹园
  •     2017-10-24 15:05
  • 秋晨,走北河之滨。绿叶渐黄,清水如初。期间偶遇晨练的熟人,偶尔也会遇到随主人漫步的爱犬,黑白花色不一,大小肥胖迥异,也是可爱一族。行车再去纵棹园。多日不去,呼吸那里的空气也很美。当地人一般还是称呼此园叫公园的较多,一是纵 ...
  • 烙笔尖上的“舞者”!记宝应民间烙画师张树春
  •     2017-10-24 08:34
  • 张树春,1967年8月出生于小官庄镇祖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但就是这么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却在烙画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被人们誉为烙笔尖上的“舞者”。烙画是一种古老悠远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国家非物质 ...
  • “男绣娘”绣出“宝应绣”新天地
  •     2017-10-24 08:27
  • 朱军成,“宝应绣”主要创始人之一,乱针绣第四代传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乱针绣代表性继承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美中教科文组织首席工艺美术家 ...
  • 文苑名流 宦海循吏——叶燮为文、为政摭拾
  •     2017-10-23 10:00
  • 清代康熙初叶,有两位两榜进士出任宝应知县:一为康熙八年己酉(1669)任宝应县令的孙蕙,孙字树百,山东淄川人。少时,以文章气节显,顺治十八年辛丑进士。工于文,尤喜作诗,格调清丽,王士祯盛赞其五七言诗虽古作者无以加。《聊斋》作 ...
  • 纵棹园:一代诗人的情感寄托和精神乐园(下)
  •     2017-10-23 09:58
  • 诗人查慎行是众多名士中游览纵棹园次数最多的一位。同时,他还亲身经历了纵棹园的盛衰巨变。查慎行,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浙江海宁袁花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晚年又称查初白。朱彝 ...
  • 珍贵宝应县志,记录宝应历史变迁!
  •     2017-10-21 17:24
  • 县志,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志书,一般20年左右编修一次。宝应县档案馆收藏着从1526年起的嘉靖县志、隆庆宝应县志、万历宝应县志、康熙宝应县志、道光宝应县志、民国宝应县志等重要的文献资料,这对 ...
  • 新四军在宝应:一场大火
  •     2017-10-21 17:15
  • “走水了(宝应方言意思是失火了),快救火啊!”正在乐丛树家开会的苏中区党委的领导听到呼喊声,立即终止了会议,组织军民奋力救火。经过努力大火终于被扑灭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终于保住了。1944年秋后的一个下午,粟裕师长,叶飞副师 ...
  • 故乡的螃蟹
  •     2017-10-21 14:26
  • 故乡柳堡不但故事好,螃蟹也是远近有名的。只不过因为有一部《柳堡的故事》,多少人便只知道“二妹子”,不晓得螃蟹了。在孩提的记忆中,柳堡的螃蟹多得不得了,夏天走晚路不在意脚下就踩着螃蟹,夜行的螃蟹爬上庄爬进门槛的事也时有发生 ...
  • 儿时的换糖:小伙伴们,你是否还记得?
  •     2017-10-21 14:19
  • 俗话说“敲锣卖糖,各干各行”。从前,对于我们这些乡下小孩子来说,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挑担子卖糖的了。那时候,一分钱可以买一块纸包的硬水果糖,可是我们身上连半分钱都没有,只得望“糖”兴叹了。有时候,某个伙伴家里来了城上的亲戚, ...
  • 话说柳堡,日日月月,年年岁岁!
  •     2017-10-21 11:10
  • 关于柳堡,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在我所发表的文学作品中至少有三四百篇是以“柳堡”为题,写那方热土上生生不息的人民以及经久不衰的故事的。柳堡本名留宝,先前只是水中一块较大的垛子。据说古时候有一个武状元乘船前往镇江上任,船过运河 ...
  • 怀念红烧肉的味道
  •     2017-10-19 10:27
  • 记得苏东坡说过:“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所以他发明了一种很好吃的烧肉的方法,就是有名的“东坡肉”。但是他似乎更喜欢竹子,又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是一个俗人,故而我的信条是:“可以居无竹,不可食无肉。”肉食 ...
  • 咬一口藕夹子,齿颊留香
  •     2017-10-19 10:19
  • 一提到吃,射阳湖人人皆知“藕夹子”。其实,“藕夹子”早已成为淮扬菜中主打招牌菜,蜚声于外,传遍大江南北。这道独特地方菜,传至今天,成为农家百姓常有的传统菜肴。尤其是逢年过节,家家都要做上一盘藕夹子,有的还馈赠亲朋好友。
  • 面对运河的起跳
  •     2017-10-18 15:57
  • 我的出生地,是宝应一个叫罗巷口的古街,这条街的最西头,就是运河大堤。翻过大堤,便是生生不息的京杭大运河,长龙船队不时在夕阳下迤逦而过,坐在堤岸上的我,心中装着的,就是金色的梦想。运河之于宝应人,不是生母,便是乳娘。运河水 ...
  • 七月,故乡宝应是荷塘
  •     2017-10-18 14:54
  • 七月,窗外是一片夏景,修竹依着山石,小径常踱猫步,当我不经意抬头时,常常被窗外的景象所迷惑,我在山间烹茶?我在水边煮字?因为不远处,确实有一片荷塘,这时候的七月,她们正密密匝匝地开放着,罗裙轻卷,红唇向天,她们沐浴在自己 ...
联系我们 官方QQ群 热门搜索
关于我们
网站简介
成长历程
联系我们
网友中心
投稿专区
赞助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宝应搜索
极速云搜索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